2024山东考多少分能上齐鲁工业大学 附历年录取分数线(2021-2023)
2024年山东考生要考上齐鲁工业大学需要多少分?
2024年打算报考齐鲁工业大学的山东考生,一定要了解清楚该所大学近三年在山东的录取最低位次、分数线、招生人数分别是多少,才能准确预测今年高考考多少分能上齐鲁工业大学。
2024年齐鲁工业大学在山东录取最低分数线预测:
齐鲁工业大学2023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已经公布:山东综合类(1段)479分,位次217683,招生人数5482人。
也就是说若是参考去年的录取数据,2024年山东考生要想被齐鲁工业大学录取,综合类(1段)要在479分左右,才能考上!
不过,这样简单的预测是不准确的,因为每年的高考难度、招生计划、高考人数、专业热门程度以及报考该校的人数等因素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建议比对近三年的录取数据,科学填报!
以下为该校最近三年在你省的录取数据,供参考。
附:齐鲁工业大学历年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2021-2023)
年份 | 科目 | 批次 | 招生人数 | 最低分/位次 | 省控线 |
---|---|---|---|---|---|
2023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482 | 479/217683 | 443 |
2023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89/195021 | 443 | |
2023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94/183129 | 443 | |
2023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95/178551 | 443 | |
2023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00/168519 | 443 | |
2023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09/148740 | 443 | |
2022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610 | 474/210875 | 437 |
2022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84/187635 | 437 | |
2022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89/174518 | 437 | |
2022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91/170104 | 437 | |
2022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99/151549 | 437 | |
2022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02/145321 | 437 | |
2022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02/144936 | 437 | |
2021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358 | 478/200563 | 444 |
2021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89/175270 | 444 | |
2021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89/174266 | 444 | |
2021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493/165985 | 444 | |
2021 | 综合类(不限) | 1段 | 508/131853 | 444 |
注:以上数据不含提前批、专项计划等特殊批招生,仅做普通类报考参考,2024年齐鲁工业大学在山东的最终招生专业及计划,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为准。
扩展资料
在报考志愿时,建议广大考生应该有合理的梯次分布,应该按照“冲、稳、保”的策略梯次报考。可以注意一下学校近几年的录取分及位次变化,同时要注意学校专业录取是否有级差,学校是否按大类招生,从而合理填报专业志愿。最好服从专业调剂,增加录取概率。
齐鲁工业大学简介: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城济南,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科学院)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办学70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9万名,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沃土”,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在最近一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等大赛中成绩优异,共获得国际级奖励30余项,国家级奖励540余项,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年底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被主流媒体评为山东省十大最具社会口碑学校、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全国网络影响力50强本科高校。进入新时代,学校(科学院)大力发挥科教融合特色和优势,建设院所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学院,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