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

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是一本书,本文节选了其中三篇分别是复读使我成熟;勇于面对失败,认真总结教训;复读的境界。这些文章写了复读生的心声和状况,是了解高考复读状态的一个窗口,对复读生及家长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指导作用,希望大家能喜欢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

2015清华大学各省市录取情况统计

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复读使我成熟

高考落榜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不应在高分落榜生之列,虽然同样是报考名校(清华)未能录取,但成绩却并不能与大部分“同窗”相比。选择复读也是很偶然的,某种程度上只因为一时意气。

在北京500多分的水平恐怕上重点大学都有困难,更不用说报考清华了,不过因为特长生的加分(50分),加上当时的确心高气傲,我还是毅然决然只在第一志愿一栏填写了清华大学。这种现在看来失去理智的举动在当时的确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生活环境使我心理失衡了,变得越来越狂妄自大……对此不想多说,只想说明我一开始完全没有复读的打算,一心以为自己定能如愿。

找寻出路

529分对我来说本是个正常的分数,但的确给我不小的打击。落榜之后,家长联系的两三所学校不甚满意,留学美国又被拒签,我的情绪由此落到了最低点。无可奈何之中,家长开始帮我办理赴英国留学手续……

这时对自己去向一直心不在焉的我似乎逐渐恢复了理智:复读,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在高三就一直没有摆正心态的我现在才逐渐找回自己,情绪低落是因为感觉自己无能,而复读就如我刚才所言,只是一时意气,只是我重新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不能说复读的结果是否真的如我当初所愿(证明了自己),但在经历之后,意气已经消逝,而代替它的则是更理智的自我。

崭新开始

做出决定之时第一学期已经要结束了,还记得第一天回到母校(我在人大附中毕业),我未来的同学正在开新年联欢会,我们就这样相识了。接下来进行了几天学习,但除了我原来的同学,其他人还没来得及认识就放假了,在那段时间可以说我连学习的感觉都没有找到。放假期间我为自己制定了详细充分的学习计划,但完成得并不如意,很多时候是卡在一两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现在看来还是因为没有时间融入复读班的整体学习气氛,加上在高三阶段过度放纵,一开始还是没有头绪。

第二学期算是真正开始复读生活,而我也是从此时起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质的变化,即不是因条件改变而临时变化的应急措施,而是作为个体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现在认为这可能是自身本性的一种回归。具体来说在思维上我更加理智了,虽依然是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但的确开始尝试用理性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总结与规律记忆;另外在性格上,一方面更坚强,不会因为个别的失败而气馁,另一方面也不失灵活,并不会纠缠于个别问题而浪费资源(精力与时间);在人生观上的变化在我看来最重要,因为在明确高考在心中的地位之后,我的确做到了坦然面对第一次失利和即将来临的第二次“考验”。很巧合的是,这些品质和高三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标准如出一辙,看来的确达到了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我在高三时是很想达到的,但因当时的心态和其他原因,往往事与愿违。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使我理解了怎样获得理想状态这一关键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分类叙述。

心得体会

1.思维

当然,思维并不能算是一种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刻苦的结果,即在无数次的练习当中产生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符号敏感,针对理科来说这是学习思维的正确方向。原来我一直把没能正确思维的原因归咎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即某些定理或规律没能深刻理解和强化记忆,但在思维改变之时我的知识结构并没有变化,甚至可以说并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其实根本问题在于我根本不知道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并不能对知识进行从因到果的理性思考,简单来说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要注意为思考提供必要的平台——练习,但我认为思考相对来说更重要一些,特别是在针对典型例题的时候。在复读班的时候,在“大仙”为我解决了两三道典型例题之后,我真的感觉到了考试时候的变化——碰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再紧张得要命,而是耐心地分析,好像总有快要解出的感觉。其实在平时解决每一道题的过程都是不轻松的,思考、求解、请教、再思考……经常是一道题就花费我半天的时间,但我觉得这很值得。

2.性格

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也能做到和谐共存,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一个宏观、一个微观,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弥补。

在宏观上,坚强是复读必不可少的,这不必多说,但人是不能凭空就坚强起来的,一定有某种外在力量的促进。对于我,这种外在力量就是看法的转变。在与同学们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没有将复读看成是一件很可怕或很痛苦的事情(而我甚至在做出决定之时还保持着这种想法),或许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我慢慢地也摆脱了噩梦的纠缠,同时还发现其实这并不是很难克服的,因为复读本身并不可怕,只是人们的想象作祟而已。由于战略上的藐视,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变得坚强了,不会再因为一两次的失利而丧失信心。

只有不可动摇的决心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微观上有灵活的处事原则,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习中有些问题是不值得花费气力解决的,因为问题的解决根本无法达到自身提高的目的,另外在考试中如果过分执著的话,那就犯了考试大忌。话虽如此,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么就是根本意识不到灵活的时机,要么就是虽有意识但却不撞南墙誓不回头(钻牛角尖),这些都是我原来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源在于我过分重视局部了,以为每个问题都解决就能达到整体上的提高;但全部解决是不可能的,过分强调个别问题很容易丢了西瓜捡芝麻。学习之前,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原则,明晰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对问题的重要性和在整体中的位置有合理的认识。其实这种变化也是受了同学们的影响,因为每个人(可能是因为经验)对自己的目标都很明确,而且并不一定会以原计划来完成既定目标,而是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通俗一点说,大家都在“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人生观(学习态度)

我觉得人生观的改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学习态度。我的这种改变其实并非更加的刻苦与认真,事实上高三时的大部分时间亦是用来学习的,而且劳逸结合才是理想的状态,因此复读中时间的运用大致没有变化;况且基本的学习精神还是具备的,虽然主观上不情愿,但亦能做到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问题。

人生观的重要变化在于对功利主义的弱化。在学习甚至考试的过程中,我经常夹杂一些不应有的想法,对自己的未来过于看重,或者患得患失使得每一次的困难都给我以致命的打击,因为我始终不能放下利益的追求。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即各人情况不同,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就要了解自我。有些人本质上就是功利的,在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他会将其作为进步的动力,从而激发出潜能;而另外一些人,天生(严格意义上是后天形成的)的愤世嫉俗培养了对功利的厌恶,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因素会成为绊脚石。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我来说,功利只能阻碍进步,因此我需要做的是恢复平静,在知识的王国里专心一致。

光有认识恐怕是不够的,怎样能不受侵扰呢?我发现原来的过分自负才是问题的根源。调整很简单,如果你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那一时的成败真的不算什么。也正是这种对成败的淡漠,让我有能力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单纯的学习上,从而使之能有本质的提高,然后又反过来增强了信心。

其实这种改变表现最明显的还是在考试之时,前次因为紧张在考第一门之前整夜失眠的我,在又一次的考验中竟然可以坦然面对,我承认其中的确有经验的影响,但价值观的变化亦不可忽略。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拿到语文试卷之时,我本能地开始审视题目,而并没有对成功的渴望和失败的恐惧。

后记

复读之后,我觉得观念上的转变是我最大的收获,现仅将切身感受送给读者。当然,我认为并不是只有复读才能带来这种改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人们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甚或直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成熟,但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我们在观念上的成熟被迫提前了。

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对学习不同态度的形成,从而导致了学习惯性的出现,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而正确的观念就是要纠正其中主观上产生消极情绪的学习态度,另外对于积极情绪也是一种调整和改善。我不否认有很多好学生都不曾认识到自己的观念问题。成绩优异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因素,这里只想强调正确观念的形成很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勇于面对失败,认真总结教训

转眼间进入大学已经半年了,我也已经开始体味到何谓真正的大学生活。前一段时间,忽然收到以前同学的短信,说是要庆祝高考结束半周年,又抬眼看到相似短信的室友们的相互称贺,不禁一笑。是啊,脱离那段日子有半年了,回想起来,真是五味杂陈。

高三一年,复读又是一年,这两年特殊的经历,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记得刚踏进复读班时,着实郁闷了好一阵。看着自己的高考成绩(606分),又想起以前模拟的成绩,心里有说不出的不甘和悔恨。明明模拟考试的成绩已够清华、北大的线,可是正式上阵的时候就是不行,关键时刻掉链子。其实那时真正让我难过的,并不是分数,也不是眼巴巴地望着昔日的同学全都变成了大学生,而自己却只能原地踏步,重啃旧谷子,而是自己明明付出了辛苦,却并没有得到心目中对等的结果。高一高二打基础,高三拼搏冲刺,是真的下了功夫,个中辛苦自己也都明白,可得到的却是如此的高考成绩。我当时只感到这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否定了。我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从小到大,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从来都认为自己并不笨、并不差,相信努力刻苦总会有好的结果。但在那段时间里,我真的很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也就这样了。复读后刚开学不久的化学测验中,一向化学不错的我竟拿到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数学、物理也一直在中等水平晃悠。后来,大概是在班上的学习气氛带动下,看到别人在拼,自己也就认真起来,成绩才渐渐上升。

但是,就在别的同学总结自己高考失败的经验教训,调整心态的时候,我在心理上却总是拒绝回想起高三的经历。往往刚一想起,就觉得沮丧不已,就想否定自己,觉得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必再提。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心境和一味的逃避,觉得自己真是幼稚!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高考失利,其实只是人生开始时的一个小坎坷罢了,未来的路很长,路也很多,根本不必为此过于执著。如果连这点小小的打击都受不了,未来又如何面对事业和生活上的大风浪呢?高三的那段经历,不论结果如何,在现在看来,都有极为宝贵的经验。对高强度训练的承受、意志的磨练、应试的心态、面对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的心理等等,在高三的那一年里都有体现。尤其是对高考失利的原因分析,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复读再考时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这次“大”失利的教训也让我们在未来面对考验时能更好地把握自己。

而我就没有把握好机会,没有好好地总结反省。在复读期间,我知识上的漏洞或许都补上了,但我在心理上,比如考试怯场,不容易进入状态,遇到难题容易发慌,甚至分神去想那些没有的……这些高三考试时就体现出的问题都没有好好思考过。而这些问题也就在第二次高考中暴露出来了,为我的再次失败埋下了“伏笔”。

其实考试这个东西并不复杂,它只是一种检验的手段,写出你会的并且写好写对它,面对不会的也要清楚它必定在你学过的范围之内,只需用已知的手段去解决它便是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考试时最好别想着分数、排名或者别人如何如何之类的事,那都是与考试和题目本身不相干的,千万不可因此而分神。记得我在复读下半学期时状态最好,那时候考试一个接一个,考完本区的模拟还要考别区的,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在积累实战的经验。在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把考试纯粹当成对知识、能力的检验和对心理的挑战。每次考试时,只是想着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怎样把题答得更完善。每次考试后认真总结,期待下次再战。下一次考试时希望有所突破,再努力一些,看看自己能再冲多远。就这样,在不断的模拟考试中,我的成绩几十分几十分地增加,班上排名也不断上升,最后拿到了第一名。

但是,由于我没有好好反省上一次高考的失败经验,没有对我在真正大考时暴露出的心理弱点找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的方法,面对同样的高考,同样的场景,我再次失利了。

记得第二次高考时,语文的试题,尤其是选择题部分,答起来相当不顺手。十道选择题,绝大多数写上答案后心里没底,总在选项之间犹豫。这时候心里就有点儿乱,答后面的主观题时,还总惦记着前面的,甚至答着答着,开始想某某道题错了该扣多少分,语文成绩大约会有多少,如何在后面补回来,心中一遍遍说不能答错,不能答错……就这么兵荒马乱地考下来,最后语文成绩自然是无比凄惨。其实,我第一次高考在数学上也吃过类似的亏,上来就没怎么进入状态,总怕答错题,总怕遇难题。废话,高考不难,怎能叫选拔性考试?卷子上必有你第一眼见到就不知所云的题。在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心慌和分神,而我当时是两样都占了。

另外,我高三的班主任和我父母都说过,我太把考试当回事了,真正考的时候,总是放不开,不像平时模拟时,面对题目大胆放手去做,不去想其他太多的。我在两次高考中就是这样,总觉得放不开,平日里突现的巧思和灵感都不见了,考的时候心里觉得很“累”。这其实也是面对大考,面对紧要关头的一个大忌。如若自己放不开,自己把自己堵死了,缩手缩脚,即使你准备得再充分,到时候也发挥不出来。有人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临大难如与君玩。高考的确需要谨慎和踏实,但也的确需要那么一点点洒脱和轻松,自如随意,在方寸试卷之间展现你的实力。

回首这两年,回首这两次高考,我真正失败之处,不在知识,不在水平,而在心理,在一直被我忽略、被我逃避的心态调整上。高考虽过去了,但问题依然存在,心理上的弱点是我在今后的路上要不断反省和克服的。经过两年的“修炼”和大学半年的反省,今后我决不会再逃避,不会再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了。

单就结果而言,在高考上,我是个失败者,但从这两次打击中,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记得一位伐木工人曾说,大树被砍伤后,伤口处会结一个树瘤,而这个“瘤”会变成树干上最硬的部分,再也砍不动了。

我依然在自己的路上奋斗着,希望自己的“伤痕”也变成一个“树瘤”,不再软弱。也希望后来者不再像我,仅以此文为戒。

从复读走进北大清华:复读的境界

复读,有人说像炼狱般可畏,也有人说那是通向理想学府的红地毯,我说,复读是一种境界,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也充满幻想,充满希望。

复读——山重水复的境界

决策是否复读,是个矛盾甚至痛苦的过程。不论是高分落榜,还是中分落第,或者是线外名落孙山,面对复读这道诱人而神秘的关隘,大都有过一番非常细心的侦察、谨慎的试探和激情满怀的摩拳擦掌。君不见这道雄关,山重水复,充满变数;困难重重,危机重重,甚至连一条清晰的路径也没有。有的望而却步,退缩了;有的游弋关前,犹豫不决;有的则窥破机关,暗立鸿鹄之志,决心开拓新路,奋勇闯关!笔者忠告:选择复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要有再次失利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勇闯新路、夺关斩将的意志准备!

复读——柳暗花明的境界

选择了复读,开始了复读,在教学经验丰富、资质造诣深厚的导师悉心的指导下,渐入佳境时,就会蓦然发现或深切感到——复读——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有绿柳摇曳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有红花斗艳龙腾虎跃的勃勃生机,有春华秋实耕耘收获的理想企盼。这座村庄既是充满理想色彩的,又决不是那种乌托邦式的;既是可以预期的,又是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渡尽劫波立彼岸,淘尽黄沙始见金,唯有辛勤劳作,孜孜以求,才能成为它合格的村民。笔者忠告:复读之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复读——厚积薄发的境界

厚德以载物,物之根基始牢;厚积而薄发,发之才风驰电掣。将拳收回再打出去,积蓄能量,造成态势,出手更具冲击力。聚千钧之力,发四两之矢,一箭穿的,志愿遂成。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因此,复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吸收知识、储备知识、整合知识的过程,就是将所学知识赋予灵气、注入灵感、灵活掌握的过程。笔者忠告:复读复读,重在基础,恢复元气,铸牢根基;然而复读又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温故知新,应注重活学活用,增强应变和突击能力。

复读——拼搏进取的境界

复读,是勇敢者的选项,是自信心的选项。选择了复读,就是选择了践踏危机四伏的风险,选择了攻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选择了锤炼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气和胆量。人生难得几回搏,该搏不搏成蹉跎,面对复读再冲刺和屈就保平安的三叉路口,选择拼搏无疑是大志者应取的态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强烈的自信心是成就学业事业的先导。而盲目的自信,没有实力的自信,不愿付出辛劳的自信,只能最终使自信心再次受到挫折,沦为成就学业、成就事业的巨大障碍。笔者忠告:复读课堂,不是疗伤的处所;置身复读,就要有强烈的打拼精神,就要有远大的抱负志向。

结语

壮志未酬也好,名落孙山也罢,大胆选择复读;关爱复读事业,善待复读学子,大力支持复读;让高考失意者尽快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况,阔步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关于孩子复读的感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高考复读

高考复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