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是考编”,疫情下的就业季:毕业人数首破千万,考研、考编多了起来
看着招聘网站列表里一个个已读未回的消息,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西安大学生肖欣(化名)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她刚刚数了数自己投递出的简历,已经超过了一百份,但在53个回复中也只有6份面试邀请,剩下更多的是“已读未回”。
事实上,从开始备考研究生考试到最终成绩公布,肖欣刚刚经历了近一年无社交无娱乐的枯燥生活。然而,在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后,肖欣艰难发现,当自己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时,能做的只是反复投递简历这一个动作。
“当初因为备考错过了学校组织的秋招,今年因为疫情,学校根本没有组织春招。”肖欣如今只能靠自己在各个招聘软件、招聘公众号中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岗位。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471万人、高职/专科毕业生516万人、毕业研究生89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当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年之最时,这意味着,2022年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
5月9日,教育部消息称,为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抢抓毕业生求职黄金期、冲刺期,加快推动就业工作进展,教育部从5月开始到8月中旬,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多措并举促进2022届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百日冲刺”期间,教育部会同各地各高校和12家社会招聘机构,集中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信息。教育部19个分行业就指委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广泛汇集行业资源,举办系列分行业专场招聘会。
考研越来越火热
“现在我已经没有再主动找工作了。“面对就业难题,同样因为备考而错过秋招的黑龙江大学生陈辰(化名)已经开始“躺平”了。
“学校没有竞争力优势,本科生的工资相对也比较低。“此前陈辰由于对就业现状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备考研究生考试。然而在考研成绩公布后,她也只能选择匆匆投入到春招的就业大军中。
“陆陆续续投递了六七十份简历,却只接到了三份面试邀请。”经历了一番春招之后陈辰再次肯定了此前顾虑。
面对越来越多石沉大海的简历,陈辰产生了犹豫,还要继续投递下去吗?于是,在考虑自身发展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后,陈辰最终选择放弃继续投递简历,转而开始准备“二战”。虽然考研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工作,但在她看来,至少研究生学历会成为工作的“敲门砖”。
事实上,今年有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将考研作为首选。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而2015年至2022年期间,7年间平均涨幅为15.8%。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在师范类学校学习畜牧学专业的张声声(化名)表示,自己是在实习后确定要考研的。
“由于自身专业特性,其实我们面临的工作环境对于女生来说并不是很友好。但是如果能够拿到硕士学历,可能就不需要下场,可以选择一些条件好一点给岗位了。“张声声表示自己曾经考虑过参与公务员考试、读研和就业三个方向,“考虑个人发展和自我提升等一些因素后,我最终选择了考研。其实我们宿舍八个人都决定考研,现在也都成功‘上岸’了。”
据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发布《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根据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的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留恋校园生活以及想在学术上深造的考生占比分别超过30%。
“这几年,可能是受到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去企业就业可能就不是学生们的首选了,而且这两年考研人数上确实是一直在增加。“在河北某高校负责今年毕业班的辅导员宋岳奇表示,今年考研形势也明显严峻起来,自己班级的学生出现了一些高分调剂和高分落选的情况。
《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指出,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普遍超过学术硕士考生。
无论是对于“双非“的认可,还是对于专硕的青睐,似乎都反映出了研究生招生竞争程度的增加,也说明了考生在迅速降低目标,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尽快“上岸”。
本科毕业生尚能以“读研”作为跳板,那么对于已经完成研究生学习的毕业生们来说,他们的就业压力真的有所缓解吗?
“目前没有特别心仪的offer,但面试的国企说可以实习,就先过来实习了。“目前在北京就读的研三毕业生杜佳昌告诉本报记者,他正在一边实习,一边准备考公务员考试。
“虽然有了一份保底的选择,但就业压力还是很明显的。因为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所以本身优先选择的是考公务员或者编制考试。但是受到疫情影响,好多考试处于延期的状态。”对于杜佳昌来说,考试延期对自身的备考心态已经产生了影响。
同样选择一边实习一边继续面试的毕业生邓珂表示:“其实找工作不难,找到一份更方面满意的工作才是痛点。”
“我们学校的同学并不愁找不到工作,而是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过,因为疫情的影响,近年来‘选调’的工作方向非常火热。“在清华大学担任就业助理的研三毕业生魏季蕾感慨道。
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其中15.8%进入党政机关、30.3%进入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就业比例均下降。
而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毕业生偏好的就业企业类型中,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4.4%,高于2021年的42.5%。国企热、考公潮升温,民企热度降低,共同折射出本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上的求稳心态加剧。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我发现今年学生对考公、考编以及政策性岗位更感兴趣了。”宋岳奇告诉记者,最近向他咨询相关政策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图安稳,想要一个‘铁饭碗’的这种想法增加了。“
在问到为何会参与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等编制类考试时,记者在诸多答案中同样发现“安稳“似乎成为了关键词。
“我觉得考公务员对于女生来说比较友好,收入稳定,工作也稳定。能够回到家乡,参与公务员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是她确定就业方向的重要因素。“通过选调生“上岸”的许季(化名)说道。
虽然在不能确定“上岸”前,许季也参与了一些以事业单位、国企为主的招聘活动,但在确定了录取名单后,她便没有再做其他备选了。
事实上,公务员考试受欢迎程度的攀升从数据上便能看出来。自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后,报名人数一直保持在百万以上。而从近3年的报名数据来看,2019年报名近138万人过审,2020年143.7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而到了2021年度则157.6万人过审,报名人数在逐年递增。
在某大型职业教育机构的任课老师张静(化名)看来,这两年来包括公务员考试在内,各类“编制”考试明显越来越火爆。
“就报名比而言,陕西西安的一个小学,去年的报名比在1:20左右,但是今年一下就翻了两番,达到了1:80左右了;而天津市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报名比已经达到了1:578。“张静指出,除了竞争人数在上升,考试的难度也在相应增加。
“目前事业单位D类联考、教师招聘考试等一些考试并不区分应届毕业生和社会招聘,所以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难度不容小觑。“张静表示。
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市场
据智联招聘发布《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和《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随着国内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为0.71,低于全国1.56的水平;截至4月中旬,已有46.7%求职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低于2021年的62.8%,15.4%的签约比例也低于去年的18.3%。
“今年开春以来,全国各地疫情此起彼伏,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损失。虽然疫情为在线新经济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同时也有少部分与抗疫相关的行业爆发式增长,但这些增长远远不能弥补其他多数行业受挫带来的损失。大量行业和企业不景气,尤其是以往吸纳就业量极大的中小企业效益不佳,整个社会面的就业机会肯定会减少,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今年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海归就业人员预计也将增长,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更加得以凸显。”上海市委党校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国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可谓“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市场失衡”。
事实上,无论是2022年的公务员考试,还是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都再创新高,似乎都在反映着这届毕业生对于未来就业市场前景的担忧。
“毕业生自身也要积极提升就业意愿。”杨国庆认为,慢就业、不就业并不利于毕业生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先就业,才能使毕业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我的求职过程大概是从2021年的三、四月就已经开始了。“已经拿到律师事务所offer的程舟(化名)便是早早确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出于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我没有选择考研,而是以就业为目标。为此,在去年投递实习简历的过程中,我便开始选择最心仪的工作单位,积极争取实习机会。然后在暑期实习期间,通过几个月的考核,最终在去年冬天拿到了律师事务所的留用offer。“程舟回忆道。
“在做就业选择时,我认为,相比互联网大厂的法务,律师是可以实现时间价值的积累的,让我们随着从业年限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而在实习过程中,程舟也再次肯定了自己对于律师这一职业规划。
同样是通过参与暑期实习拿到了留用offer的张旭东(化名)也表示,”当时很多同学暑期实习的选择都是以留用为目的进行。“
稳经济就是稳就业
面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严峻的形势,杨国庆建议,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机会,改善就业能力。
宋岳奇向本报记者介绍,此前教育部曾开会指导当下就业工作,要求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包括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促进网络招聘市场建设;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引导灵活就业。
而在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时,将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促进升学与就业有序衔接,优化招考时间安排。
事实上,作为“六稳”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就业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便备受关注。另一方面,李克强总理曾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
对此,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稳就业的前提是稳经济,稳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保市场主体。只要稳住我国经济的基本盘、基本面,保持适当的增长,灵活运用一些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物流保通保畅、推企业复工复产等纾困举措,保住市场主体就能稳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