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精选

高中语文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选择题错误率特别高怎么办,如何才能做好语文选择题?其实因为做阅读也是有一定技巧性的,希望你能从下文中得到启发。

语文阅读做选择题套路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一般是有一定模式的。这一点不论散文还是小说都死一样的。

首先,读文要认真,第一遍读文章要仔细地读,要做到能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那些句子可能有深意等等,然后再读题,读一道做一道,不能一次都读了,否则就可能出现做一道想另一道的情况,做题的顺序不限,如有选择先做选择,每一道题在文中都有指定的位置,读题之后要回到文中指定的那个句子,把那个句子反复读几遍,如果你第一遍读文很认真,这里就不费什么时间了。

然后就是答题了,答题其实大部分都是一些似曾相识的话,问修辞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无非是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也无非是先抑后扬等等。许多学生头疼的是句子的含义,这样的回答注意一定不能脱离原文,要先写上一些情节在回答,比如“这句话中老人的行为表现了他内心的什么什么心情,体现了当时背景下人们的什么什么”,不能只答自己的话,一句原文也不抄。

句子的作用或者文章(词语)的作用的作用类问题是比较好答的,因为基本上都有固定模式,最常见的是为下文做铺垫,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这些都是文章前面的段落的常见答案,突出了文章主旨,深化了主题思想(什么主题不用写),这些都是文章后面段落的常见答案。还有时的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等也是经常要写的。

问文章中为什么这样写的为什么一类的题,主要就是写出这样写会给文章什么好处,诸如结构严谨,合理有序,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好话,夸夸作者就行了。

还有一类是读者读完文章后自己的感想,这类题分值很高,这种题一般都是先把文章主题说一遍,带给我很大启发,联系自己,或者将自己与作者相比较,得到诸如“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如何如何”的结论,要据文而定。

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全面,比如评价一个人或事,要好的一面坏的一面都要写,除非题目要求你写一面,这样可以尽量多得分。

当然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能打这些字,如果有整本的练习题和答案的话,就会发现阅读题的答案形式都大同小异,个人认为,没有故事情节的散文阅读要比小说类阅读和有情节的散文难一些,回答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只要认真读题,认真答题,就会有不错的分数。

现在就可以去找一些答案研究一下,看看标准答案到底标准在哪,将题目和答案一对照,就能逐渐摸索出答题的正确方法。

所以,要通过做一部分的题摸索出,答题时多写一些字,多答一些方面,这样就会尽可能多得一些分。

语文阅读选择题常见干扰性特征

一、偷换概念

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二、无中生有

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三、强加因果(强加因果与因果倒置)

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简析:不准确。“强拉因果”类干扰项的“原因”及“结果”都尽量用原文语句或意思,只是其因果关系不成立,故不准确。D项“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地球引力”,而不是如选项前半部分所述。

四、答非所问

例4.阅读《精神的失落》一文,完成:对“是书害了读书精神”的含义的阐释,正确的两项是(文略)

A.出版物太多太滥,书籍只是一种商品,并不关心读书的精神内涵。

B.现代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点缀和娱乐行为,并不看重书籍的重量。

C.阅读已经成了现代人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一种手段,读书至上的神圣光环已不复存在。

D.书籍不再是信念和执著的见证,无休止的商业炒作瓦解了读书人的精神防线。

E.现代人将书籍作为工具和玩具,放弃了对社会人生的追求。

简析:正确项是A、D。A、B、C、D、E五项均符合原文意思,而B、C、E说的是“现代人”失落了“读书精神”,不符合“书”害了“读书精神”的题意,答非所问,故答案只能是A、D两项。

五、前后倒置

例5.阅读下文,判断A项说法是否正确。

按照计划,到2000年时,陆基卫星发射器将把三个“太空帆船”送入轨道,这些太空帆船在轨道上“扬起帆”并只依靠阳光作动力朝着月球方向航行。

A.太阳帆船不用燃料,没有污染,是目前最好的航天器。

简析:不正确。A项中“目前”与文中“到2000年时”从时间上不符,故A说法有误。

参考例证:1993年高考第28题B项“《学会生存》激发了吉尔福特和威廉斯的探讨”中虽然没有表示时间的词,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却是判断B项正误的关键,《学会生存》是1972年发表的,而吉尔福特在1956年和1965年就提出了智力结构模式,因而B项说法不正确。

六、夸大与缩小

例6.阅读下面文句,判断D项理解是否正确。

美国市场上现有的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马血中提取的,马血中的红血球被去除了,只留下含有数千种不同抗体的血浆,而这些抗体中只有几种能解蛇毒,这样患者在使用了这种解毒药之后,会对血浆中数千种其他的抗体和蛋白质产生若干种过敏反应,而且,使用剂量还必须很大。

新一代抗蛇毒药物是从注射了蛇毒的羊血中提取的,其血浆经过提纯,使其中仅含能解蛇毒的抗体。在迄今接受这种新药治疗的32位患者中,大多数都没有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产生使用传统解毒药时经常出现的严重的过敏反应。

D.新研制的抗蛇毒药物使用时所需剂量小,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简析:不正确。D项说法的前半部分符合文意,但后半部分就“夸大其辞”了,因为文中用的是“大多数”,马虎的学生很可能把文中的“没有一个”看成“产生副作用”的主语。

例7.阅读下面一句话,判断B项理解是否正确。

用一种名为木瓜蛋白酶将每一种Y-形抗体的“杆”与其一对“臂”分离,后者才是该抗体与目标化合物结合的部分。

B.该抗体指能解蛇毒的一种Y-形抗体。

简析:不正确。B项误将文中的“每一种”说成“一种”,属于“缩小其辞”,走马观花的考生很可能漏读文中的“每”而误认为B项正确。

七、个别与一般(以偏概全)

例8.阅读下文后回答,A、B、C、D是对太空帆船的结构的说明,选出不准确的一项。

一个剑桥科学家小组在建造欧洲参赛太阳帆船的挑战中,因为设计独特而处于领先地位,它设计的太阳帆船将在竞赛中同其他太阳帆船一道,在一个载荷舱中由一个卫星发射器(如欧洲阿丽亚娜火箭)送入大约1万公里高的轨道上。进入轨道后,它将展开成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并环绕地球许多圈,速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摆脱地球引力并进入月球轨道的速度。

太阳帆船可以用同风筝相似的方式来通过改变形状(从锥体到平板甚至是马鞍形)而加以操纵。与雨伞的脊相似的灵活的金属脊决定着帆船的形状,而且根据地面指令,金属脊还能受热致弯,从而改变帆船的形状……成功的关键是位于帆船中部的一颗小型太阳能通信卫星。该卫星为地面的导航人员提供视频图像,帆船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置在卫星内。

A.有一张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B.帆中有伞脊一般的灵活的金属脊。

C.船中有一颗太阳能通讯卫星。D.卫星中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

简析:A项不准确,因为“面积为3万平方英尺的帆”是剑桥科学家小组建造的帆船的结构情况,其他帆船的帆的面积不一定为3万平方英尺,这是“个别”与“一般”情况的置换,也就是说,“个别”情况不一定能代表“一般”情况,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八、未然与已然(未然与已然和或然与必然)

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此类干扰项只要认真辨析,抓住关键字眼,是不难判断出来的。

例9.如原材料“科学研究发现,复眼见于昆虫和节肢动物,它由许多独立的晶体组成……新的显微机械加工技术使研究者可以制造出模拟昆虫眼睛的极小的人造复眼。研究者甚至想办法将多个晶体环绕一个半球形物排列,有朝一日或可用它来制造视野能达到360度的装置。”

干扰项设置为:“研究者可用多个复眼晶体环绕成的半球形物制造视野达到360度的”。

经过辨析我们会发现,原材料所说“有朝一日或可用它来制造视野能达到360度的装置应用于化妆培训行业。”是属于研究方向,只是表示将来有可能出现,而这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而干扰项却判定为“已经”的事实,这就违背了原材料意思。

与此相类似的干扰项还有“可能”变“一定”(或然与必然),“未知”变“已知”等。

九、必要与充要

这种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把阅读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混淆在一起让考生判断推理,常见的是混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关系。“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无甲必然无乙,有甲并非必然有乙”。如,“只有存在空气,植物才能生长”一句,没有“存在空气”这个条件,植物必然不能生长,但有了“存在空气”这个条件,植物也不一定必然能生长。

而“充要条件”的判断特征是“有甲必然有乙,无甲必然无乙”。

例10.我们看原材料:“超声波清洗技术是功率超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层剥离,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它不仅能把附着在物体表面和死角内的污物打散,而且振动加剧溶液的脉动和搅拌,更增强了清洗的效果。因此,超声清洗已成为国内外最有效的清洗手段。”

干扰项设计为:“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是离不开超声波清洗技术的。”

通过辨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超声波清洗”只是“将物体表面的污物剥离,达到清洗的目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未必就没有这个结果。

十、描述当解释

在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一些描述性的说明或补充性的阐释,并没有准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例11.从对"沙尘暴"的解释中,选出最准确的一项,B项"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此句虽可在原文中找到,但它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并没有揭示出沙尘暴的本质特征,是无效信息。

本文仅就原阅读题中某一段落进行阅读,或对某一选项的正误进行分析,这样文字少,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失误率较低。如果面对整个现代文阅读,面对大量的文字、纷繁的选项,考生对选项认真辩析、增强抗干扰能力就尤为必要了。

解答高考现代文小阅读题,通常采用三遍,即①第一遍:阅读全文,把握思路,领会主旨,勾画关键句;②第二遍:结合题干,重点阅读,勾画相关信息;③第三遍:对照题干和原文,辨明干扰项,找出选题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