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深读问学小编为大家带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和家长,一起来看看吧!

一、简述自产试剂的生产过程

第一条 为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依据《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 相关法规,制定本细则。第二条 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 不属于本细则的管理范围。其他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均执行本细则。第三条 本细则为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体外诊断试剂的设 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第四条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要求,建立相应 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社会生产规模不变。因此,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假设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如下:ⅰ4 000c + 1 000v + 1 000m = 6 000ⅱ2 000c + 5 00v + 500m = 3 000根据上述图式,为了使第二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社会总产品的组成部分必须经过交换得到实现,因此,这个实现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的4 000c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因为这个部类的资本家要互相购买生产资料以补偿一年内消耗的不变资本。②第ⅱ部类的5 00v + 500m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因为这个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要把收入用于购买消费资料。③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和第ⅱ部类的2 000c都不能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是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但在物质形式上却表现为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的2 000c是消耗了的不变资本价值,但在物质形式上却表现为消费资料。因此,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必须和第ⅱ部类的2 000c相交换,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才能得到个人消费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才能得到为补偿不变资本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ⅰ4 000c①+1 000v+1 000m=6 000③ⅱ2 000c+500v+500m②=3 000(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1 000中的一半即500用作追加的资本,另一半500用作资本家个人消费。又假定第ⅰ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那么,转化成的追加不变资本为400δc,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δv。这样,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 000c + 400δc + 1 000v + 100δv + 500mx=6 000假定第ⅱ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2:则必须从剩余价值中提取100,用作追加的不变资本,提取50用作追加的可变资本,从而使第ⅱ部类的生产规模也相应地扩大。这样,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如下:ⅱ1 500c + 100δc + 750v + 50δv +600mx=3 000按照重新组合的图式,扩大再生产的交换关系表现为:ⅰ(4 000c + 400δc)则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的是:ⅱ(750v + 50δv + 600mx)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的是:ⅰ(1 000v + 100δv + 500mx)和ⅱ(1 500c + 100δc)进行交换。在扩大再生产的三方面交换关系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最基本的交换关系。因此,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 +δv + mx) =ⅱ(c +δc),即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形成的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答:①不同生产部门,在M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就不同,这就必然引起部门的竞争。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是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利润率,竞争的手段通过资本的转移。②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即P=M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依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③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所以,生产价格并未脱离价值。

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竞争手段则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或是原有企业实行转产,生产利润率高的产品,或是把新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 简单点说平均利润是由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决定的。至于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从而进一步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对剩余价值的认识又促进了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实质等等

三、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说到分配观不能不提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给了我们比较明确的表述。那就是剩余价值是由资本(不变资本)+劳动力(可变资本)共同创造的。既然是共同创造的剩余价值,理应把剩余价值由劳动者与资本方共同分配才更趋于合理。也许有些学者会提出质疑:“资本方已经支付了劳动者的工资和奖金,劳动者已经得到了劳动报酬,如果再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对资本方公平吗?”我们来打个比方,假如说我有一个公司,拥有一台机器,雇佣一个员工。公司每年创造十万元的利润,都由我来享有。为我要享有全部的利润呢?因为我独资购买了机器,所以我要独自享有利润。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十万员的利润不光是由一台机器创造的。它是由员工所付出的“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我拥有的“机器”共同创造的。 所以利润也应当共享。 至于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笔者以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给劳动者支付工资。因劳动者付出了“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而我发给他的工资是用于支付劳动者由于“劳动”而产生的费用。就好比你想让劳动者为你工作,你就不能让他们光着身子、饿着肚子、住着露天地、天天跑步二十里为你打工。你必须提供给他的衣食住行等相关费用。它是维持一个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它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跟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我们把劳动者付出的“劳动”视同资本家购买的“机器”,也就是劳动者出“劳动”资本家出“机器”合作生产产品。那么你给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就等同与你给机器接通的电能而付出的电费,你给劳动者支付的医疗费等同于你给设备支付的维修费,你给劳动者支付的养老保险金等同于你给设备支付的折旧费。由此可见——员工的工资必不可少,即便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参与合作的员工吃饱穿暖。并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以此来适应这个社会。工资是成本的一部分。并不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的分配也必不可少,确保他得到属于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我们知道,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资本方所付出的“资金”共同创造的。资本方有什么理由把属于劳动者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独自占有呢?每一台机器都有属于它的主人。它的主人拥有机器的权。(宪法赋予的)所以机器的主人有权享有由“机器”(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每一份“劳动”都有属于他的主人。他的主人“劳动者”拥有他所付出“劳动量”的绝对所有权。所以“劳动者”有权享有由“劳动量”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者从出生、求学、到成长,哪一分钱是由资本方支付的?就算你全额支付了劳动者的成长和学习费用,你也不能剥夺劳动者应当享有的权利与自由。(宪法赋予的) 因此 ,资本方不具有对劳动者的绝对所有权。也就不能拿走由属于“劳动者”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劳动者和资本方是合同关系,是合作关系。劳动者和资本方的主体都是人,同样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拥有同样的权利(分配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不存在资本方拥有劳动者所有权的问题。所以资本方也就不能合理合法的拿走由劳动者创造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资本家所付出的资本共同创造的”。劳动者和资本家是自然人,是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只有劳动者付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资本家付出“资本”,(机器、厂房等)才有产生利润。劳动者付出的“劳动”等同于资本家付出的“资本”。劳动者不付出“劳动”,资本家不付出“资本”,两个人在一起就能产生“剩余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资本家”也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只有“劳动量”才是同“资本”一样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劳动者是享有由于付出“劳动量”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主体。在这里“劳动者”和“劳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是自然人,是和“资本家”(自然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的。“劳动量”是指付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劳动量”的多与少也同时意味着创造“剩余价值”的多与少。很难想象:“只有“资本”而没有“劳动量”的参与,或是只有“劳动量”而没有“资本”的参与能产生剩余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与资本家所付出的资本共同创造的”。而并非是由“劳动者”(自然人)或是“资本家”(自然人)创造了剩余价值。因为“劳动者”是 劳动行为(劳动量)的绝对所有人,所以“劳动者”对由劳动行为(劳动量)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拥有绝对所有权。又因为“资本家”是“资本”的绝对所有人,所以“资本家”对由“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拥有绝对所有权。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O(∩_∩)O~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指出:“象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现实中,资本家有时赚钱有时赔钱,有的赚钱,有的赔钱,总起来讲,还是赚的时候多。那么,其所赚究竟从何而来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由此可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以上就是深读问学整理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深读问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高考资讯

高考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