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韶关市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
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向往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思想导向、坚定价值追求,对包括和平性在内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的价值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状态:“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只有“和”才能促成“和乐如一”的和谐局面。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处理日常伦理关系提升为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也就是 《尚书》所说的: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再进一步协调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向往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理想天下场景,它成就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讲求调和、保持谦和、崇尚平和的民族性格,也成就了大一统王朝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也正因此,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就必然是维护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就必然是巩固防守、抵御入侵,而绝不是主动进攻、向外扩张、对外殖民 。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价值观,必然不是以奴役、殖民其他文明为前提的,而是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和平相待,在平等互鉴中共同发展的。
(摘自康震《古代中国尚和传统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材料二:
距今 80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可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有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强烈追求。
当然,中国各地区多支系人群和文化频繁交往交流,免不了碰撞冲突的一面,但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流。西亚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许多城堡,城墙、马面、塔楼等一应俱全,显示了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与西亚城邦之间长期频繁的战争背景有直接关系。后来巴比伦、亚述、希腊、波斯、罗马的情况也莫不如此。
比较而言,中国从距今 8000 多年开始的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常见的环壕聚落军事防御功能有限,一些地区环壕聚落沿用到后期,并不存在必然演化为城堡的趋势。距今五六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城如石家河、良渚等,堆筑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距今 5000 年前后出现的石城、夯土城等倒是有较强的防御功能,但主要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些大型都邑并不都有外城垣,比如南佐、二里头、殷墟等。
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门武器种类很少,最常见的武器只有弓箭和钺两种,并且都是由生产工具改进而来,夏代晚期以后出现的剑、战斧等武器都源自西方。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传到中国以后则变为主要铸造象征社会秩序的鼎等青铜礼器。
中国夏代以后的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极少见跨越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而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农作物、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
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积淀形成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敬畏、和合、仁善等文化基因。可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与其广大深厚的农业基础相关。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大河地区,气候适中,土壤肥沃,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育种、施肥、轮作,工具制备、农田和水利设施维护,以及生产经验的传承等,都需要很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中国人“故土”情结的由来,长此以往就会积淀出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特质。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国古代有世界上最大范围的农耕区,加上“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的互相补充,以及小麦等农作物的传入,基本能够保障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食物来源,为定居提供条件。中华先民当然也有移动迁徙,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为农人对附近新耕地的不断开垦,开发在不知不觉当中缓慢进行,中国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农业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和平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明“多支一体”格局的形成和连续发展。
(摘自韩建业《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提升成为了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B.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大一统王朝的价值观念、和平理念均受中国古代向往的理想天下场景的影响。
C.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处世之道是中华文明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以及文化基因的基础。
D.古代大部分地区的中华先民不必为了食物长距离迁移与我国古代有世界最大范围的农耕区密切相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决定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和平关系,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将在平等互鉴中发展。
B.西亚拥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堡,城墙、马面、塔楼与西亚城邦之间长期频繁的战争背景密切相关。
C.多支系人群和文化频繁交往交流,免不了碰撞冲突,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有较强防御功能的建筑。
D.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的青铜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则变为主要铸造鼎等青铜礼器。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和”的价值观念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中的“兼相爱、交相利”。
B.《韩非子》中的“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C.《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4.材料二作为社科文,具有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说说有哪些依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82年的风车
黄爱华
①那架风车搁在屋角,已闲置了很多年,虽然没用,但母亲还是发现风车的拉栓坏了。
②母亲说,这个栓坏了,装粮食的斗板就关不住,车风车时粮食瘪的满的都跑到前风口来,换个栓就能管住粮食。母亲说话的口气,像极了正值当年在场坝车风车时的情形,一手摇风车把,一手薅着风车口前堆满的谷子,漫天灰尘里的母亲,握着她的权仗,如同女王般威严。
③我们都认为没必要修了,反正好多年都没用了,但母亲很固执,就像固执于她种了一生的菜园,不容我们有丝毫半分的反对。
④见我们沉默,母亲拢了拢花白的头发说,这是82年的时候,我们家打的一架风车。母亲停了停,幽长的声音,如同一根绵长的丝线,在拉扯着我们。
⑤秋收时节,这架风车几个月不落屋,打着圈的在村上车粮食,今天这家,明天那家,没有半分二心。帮忙从不偷奸耍滑,有好大的力就使好大的劲,帮忙不分彼此。自家农具放在坡里,三五天不归屋都没人拿,这是村庄的魂和骨,一代一代传下来。
⑥同样虚怀若谷的还有风车,它把二十四节气装在肚里,一个时令一个时令地车,春种时分,风车把那些经不住风吹雨打而干瘪的、意志不坚而被虫蛀了的种子,一一淘将出来,在风车口里将它们吹出自己的视线,留下的,都是最诚实、最坚强的种子,为农人们把好春种的关口。这些种子不辱使命,一到田间地头,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丰收的芳香送回农人的怀抱。你可以瞧不起风车的样貌,但你得敬奉它的操守。
⑦丰收本身就是一首喜悦之曲,也是村庄与田野的一场狂欢。秋收时,就是风车大显身手的时候。风车嘎吱嘎吱地响到半夜。苞谷、谷子满撮箕满撮箕往风车里倒。风车口有两个,前口和后口,颗粒饱满的粮食从前风口落下,瘪颗半粒,秕谷稗子,假冒的草籽,烂的坏的,风车肚里经纬分明,一清二楚,谁该去,谁该留,风车心里明白的很,那些被剔除的粮食,就灰溜溜地从后风口落下来,声名狼籍,栽在土里再也爬不起来。周围灰尘四起,在风车口打滚过的粮食格外饱满光鲜,黄金亮色,一个个都是从泥土捧出的珍宝。
⑧正是秋收时节,五哥哥考取兵了,这消息如同一枚重型炸弹,“哄”地一声就把村庄炸开了,男女老少都欢喜的不得了,我们家的风车又忙起来,在村上打着圈,各家各户的麦子、苞谷、谷子,整得亮堂堂的。送粮食是庄稼人最深的情谊,民以食为天,他能把天送给你,这是一份泼天的情,十斤、二十斤,夹篮、背篓,包袱,全都是满满当当的。
⑨我坚信,如今闲置在屋角的风车,一定记住了当年那欢快的场景,要不然,我打开风车把时,它的叫声一如当年那般欢快,竟丝毫未变。
⑩当然,也有风雨叵测的时候。
⑪记得那天一大清早,三奶奶拖着浓浓的哭腔,站在我家场坝坎上,整个人凌乱成了一只筛子。气力满壮的三叔早晨起来,倒在了厕所里。三爷爷半边身子动弹不得,三奶奶没人搭一把手,拖不起抱不起三叔,慌乱中只好跑出来喊人,待大家赶到,三叔早已断了气。
⑫三奶奶家七口人吃饭,三爷爷无法动弹,前两年二叔得病,二婶撇下年幼的女儿出门打工,老的小的,家里家外全凭三奶奶一个妇道人家。那日子过得,按村人的话说就是:摘叶叶儿包杆杆儿,一年糊不到一年。
⑬村里人每家每户凑,有钱的凑钱,有粮的凑粮。风车抬到场坝中间。父亲拿着笔,一户一户地勾着,母亲摇着风车,每勾完一户,将粮食倒上风车,整得干干净净。初秋时节,苞谷还未老好,谷子也只成熟了一半,还有一半是谷浆。那也没办法,紧急的事半分耽搁不得,好多人家的苞谷都还是从青苞谷杆上直接挎下来的。粮食还是湿漉漉的,风车叶子也就转得格外晦涩,全无往日半点欢畅的样子。母亲摇摇停停,卡卡抠抠,整了大半天,饭都没顾上吃。
⑭一篮一篮的苞谷送进了三奶奶家,那老崖上的风,呼呼地刮地三尺,恨不得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撕扯得皮毛不剩。
⑮村上有种猪草,状如现在的多肉,长在庄稼地里,我们嫌它抢了庄稼的肥,用锄挖,用刀割,然后把它连根拔起,将它晒得皮枯肉腐,焦黄根烂。可是,来年,一场场的春风春雨浸润,它又慢慢变得嫩油油,肥硕,照旧趴在那。
⑯三奶奶随了猪草的气性,我们再见到她时,她依然活气满满,打着响亮的哈哈。
⑰再以后,村上人家不管哪家有事,三奶奶是跑得最快的那个。那些土生土长的情份,在这村里,如同那一片片落地生根的庄稼,风雨与共,阳光共欢。
⑱绕着风车转了一圈,我发现,除了我的记忆有些苍老,风车倒是一如既往,不悲不喜,转动风车把,它一如从前欢快地唱起来,从容自然,怀里依然装着节气、时令、种子、庄稼,好像那勤扒苦做的妇人,毕生操劳一家人的柴米油盐。
⑲一颗种子,怀揣使命出征,一路摸爬滚打,历经风雨霜雪,生根发芽,抽穗开花,结果成熟,然后变成一粒沉甸甸的粮食,又回归于风车前,揣着满身的荣誉与伤痕,在这里接受检验,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接受着母亲渴盼而又审视的目光。
⑳而今,这架风车,如同老母亲的怀抱,迟钝、老迈。种子与粮食的来去,庄稼与生命的成长,仿佛只是在她这里举行了一个短暂的仪式,而这仪式,却透着万丈光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描述风车的闲置,既暗示了风车在现代生活中被很多人遗忘,又为后文抒发怀旧情感作铺垫。
B. 风车在秋收时大显身手,帮助人们筛选出颗粒饱满的粮食,故作者说风车是村庄代代相传的魂与骨。
C. 状如多肉的猪草被村民用挖、割、拔等措施清理后却能顽强复苏,衬托出三奶奶顽强不屈的品质。
D. 结尾“这架风车,如同老母亲的怀抱,迟钝、老迈”,既体现作者对风车的依恋,又表现风车的老旧。
7.关于文中第⑥⑦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将颗粒饱满的种子比喻成最坚强、最诚实的人才,风车凭借智慧筛选这些种子。
B. 风车在春种和秋收时筛选种子和粮食,暗含了作者对时间流转,生命循环的思考。
C. “喜悦之曲”和“狂欢”,表达了农人丰收时的喜悦之情,语言既有情感又有画面感。
D. “嘎吱嘎吱”模拟风车运转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丰收的场景中,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
8.文章叙写了有关风车的人和事,展现出当时乡村怎样的民风?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题目中“1982年的”这几个字可以删除,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自秦汉迄今千数百岁,若司马迁、班固、陈寿、范蔚宗者,方其著书之时,岂不欲曲尽其善而传之无穷,然终亦未免后人之诋斥。至唐独称刘知几,能于修史之外,自为一书,贯穿古今,讥评前载。观其以史自命之意,殆以为古今绝伦;及取其尝所论著,而考其谬戾,则亦无异于前人。由是言之,史才之难,岂不信哉!必也编次事实,详略取舍,褒贬文采,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而无疑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信史。我宋之兴,尊儒敬道,日以崇广学校,名臣缀缉不绝于时,前朝旧史,如《唐书》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自颁行迨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与迁、固诸史均焉。缜以愚昧,窃尝寻阅新书,间有未通,则必反复参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岁时稍久,事目益众,深怪此书抵牾穿穴,亦已太甚。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推本厥咎,盖其多采小说,而不精择。盖唐人小说,类多虚诞,但期博取,故其所载或全篇乖牾。
(节选自吴缜《新唐书纠谬序》)
材料二
吴缜《纠缪》谓《新书》多采唐人小说,但期博取,故所载或全篇乖牾。然李泌子繁尝为泌著家传十篇,《新书·李泌传》虽采用之,而传赞云: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实者著于传。是《新书》未尝不严于别择。如《王播传》不载其“阇黎饭后钟”之事,《杜牧传》不载其扬州狎游,牛奇章遣人潜护,及湖州水嬉、绿树成阴之事。此皆载诗话及《北梦琐言》等书,脍炙人口,而《新书》一概不收,则其谨严可知。钱起客湖湘间,遇鬼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句,后入试,用以押官韵,遂登第。史思明攻太原,李光弼使人为地道,突出擒贼,贼惊呼为“地藏菩萨”。此皆《旧书》所载,《新书》以其稍涉于纤且俚,遂削而不书。则其立言有体,较之《晋书》、南北史专以新奇悦人耳目者,其卓识固不同矣。《旧书·良吏传》无韦丹、何易于,则采杜牧《樊川集》以补丹,采《孙樵集》以补易于。此岂得谓徒摭小说也?亦有琐言碎事,《旧书》所无,而《新书》反增之者。如《李贺传》,韩愈、皇甫湜至其家,贺即赋《高轩过》,及出游得句,即投古锦囊事。贺本文人,无他事迹可纪。此正见其才,非好奇也。
(节选自赵翼《陔馀丛考》)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稽诸前人A而不谬B传之C后世而无疑D使后学E观之F而莫敢轻议G然后可以号信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大概,恐怕,与《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殆”意思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
C.“虽采用之”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不相同。
D.徒,只、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代史家著述历史都力求尽善尽美,然而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遭到读者诋斥,司马迁、班固、陈寿、范尉宗、刘知几都是如此。
B.宋朝建立后,重视文教,名臣们在前朝旧史基础上新编修了《唐书》,但吴缜反复研读、质疑考证,指出了该书的一些不足之处。
C.《新唐书》尽量载入可靠史料,选用了李繁所著十篇家传的部分内容,不收录王播、杜牧、钱起、李光弼等人为人所知的奇闻轶事。
D.与《旧唐书》相比,史家在编修《新唐书》时,增补了韦丹、何易于、李贺等人的传记,主要是为了彰显唐朝文人的才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颁行迨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与迁、固诸史均焉。
(2)此皆《旧书》所载,《新书》以其稍涉于纤且俚,遂削而不书。
14.对《新唐书》选用唐人小说,吴缜和赵翼各持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陶氏妇兼寄纯甫①
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
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
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
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纯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萧瑟,衬托诗人暗淡沉郁的心情。
B.“行役”泛称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辈中年龄最小的,诗中指诗人弟弟王安上。
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离别想到世事如梦,变幻莫测,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种不幸。
D.尾联中诗人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离别时不禁泪流满面。
16.“临路涕交颐”和“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均写了流泪。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流泪的相同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李老师使用《伶官传序》中“, ”两句话,教育不注重细节、沉迷手机的小虎同学。
(2)暑假,成都武侯祠游人很多,再也看不到杜甫在《蜀相》中所写的“,
”冷冷清清的景象了。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代诗人常借山和水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胸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⑴本文的主角是一种中文名叫做朝天蕉的植物。它长得跟我们平时吃的香蕉挺像,但是有一个特点——( 甲 )。
⑵尽管香蕉、大蕉和粉蕉吃起来的口感各不相同,但A ,在吃它们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先一瓣儿一瓣儿地剥开蕉皮,才能吃到里面鲜嫩的果肉。朝天蕉却B ,它的果皮会“自动裂开”。可是,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裂开呢?
⑶解答生物学问题离不开演化的思维。著名的进化论学家杜布赞斯基曾说:“若无演化之光,生物学毫无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生物表现出的特征(性状),很可能是为了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并且最终有助于它的繁衍。那么,朝天蕉的果皮裂开有助于它们的繁衍,扩大自己的队伍吗?
⑷与我们吃的香蕉、大蕉以及粉蕉不同,朝天蕉的果肉里包裹着大量的种子。为了把这些种子传播出去,朝天蕉可以说是“笨人有笨办法”。“果皮裂开法”就是其中一招。采用这一招,朝天蕉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⑸如果朝天蕉的果皮没有裂开,对猴子没什么影响。它们可以伸手摘下朝天蕉剥掉果皮,吃里面的果肉,甚至会把果实带到很远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无法被消化的种子就传播开来。但是,如果动物没有灵活而宽大的双手 ,比如鸟类和小型啮齿类动物,想要剥开朝天蕉的果皮,就要费相当大的周折。为了满足小动物们填饱肚子的愿望,朝天蕉“主动”裂开了果皮。小动物们能够大快朵颐,同时它们也把朝天蕉种子带往四面八方。
⑹可以说,朝天蕉是一种非常“好客”的植物,它裂开的果皮就像在对动物们说:“欢迎你们来品尝”。朝天蕉也很懂得合作之道,它自己不能移动,所以请动物们帮忙把子孙后代带到更广阔的天地。(乙 ),动物获得了食物,而朝天蕉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⑺果皮开裂这项“技能”并非朝天蕉独有。朝天蕉的表亲,在芭蕉界大名鼎鼎的裂果蕉,就是凭着这项技能而得名。①拟南芥和欧洲油菜也有这项技能,②只不过这两种植物并非没有为其它动物提供果肉。③当果荚裂开以后,④种子就会自己散落在地上,⑤并且这两种植物似乎不如朝天蕉和裂果蕉那么“好客”。
18.文中第四段有三处使用了双引号,请分别说明这些双引号的作用。(3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请简要分析文中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那么,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依据原文,是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等观点将“和”观念提升,而非《尚书》。
2.D.【解析】“因为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改变”于文无据。
3.B.【解析】B.意思是:做事情要有原则,既要计算得到的,也要计算失去的,不符合“和”的价值观,故选B。A.意思是: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符合“和”的价值观;C.意思是: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符合“和”的价值观。D.意思是:假使在上的君子能阐明做人的大道理,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长幼等相处之道皆清楚而恪遵的话,在下的老百姓就自然能相亲相爱,而呈现一片和乐的景象,符合“和”的价值观。
4.①思维脉络严谨。文段对各时期考古实例深入分析,归纳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的观点,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思维逻辑严谨。
②分析论证严谨。列举大量考古实例,并在实证中进行归纳比较,论证过程严谨可信。③论证语言严谨。运用“多数”“大部分”“基本上”等限定词,表达准确严谨。
(每点2分,答到两点计满分4分。)
5.①价值观念依据。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和”的价值观念,并对稳定社会秩序有强烈追求。
②考古实证依据。房屋、墓葬排列稳定有秩序、城垣防水功能、武器种类及武器演变为礼器等考古实例均为中华文明“和平性”证明。
③农业基础依据。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积淀出爱好和平的文化特点。同时中华文化圈形成过程主要是农业传播发展过程,极少见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
④政治疆域依据。中国政治疆域稳定,极少跨越文化上的中国而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
⑤文化交流依据。在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向外传播的主要是农作物、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
(每点2分,答对3点计满分6分)
6.B【解析】B项错误,第五段“这是村庄的魂和骨,一代一代传下来”中的“这”并不是指风车,而是指当地淳朴的民风。
7.A【解析】A项错误,文中未将颗粒饱满的种子比喻为最坚强、最诚实的人才。
8.①农忙时风车忙碌于各家各户之间,大家帮忙从不偷懒,展现了乡村互帮互助的民风。
②自家农具放在坡里,三五天也没人拿,展现了村民之间互相信任、淳朴诚实的民风。
③五哥哥考取兵时全村人共同庆贺,三奶奶遭遇不幸时全村人共渡难关,展现了村民们同甘共苦的民风。(第①点1分,第②点1分,第③点2分,共4分)
9.示例一:不同意删除。
①“1982年”点明风车制造的时间,突出风车年代之久远。
②“1982年”提供了相关故事特定的时间背景,蕴含着作者的怀旧情怀。
③“1982年”能引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读者的记忆联想和情感共鸣,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示例二:同意删除。
①以“风车”为题,去掉时间限制,简洁明了,突出了风车这一载体。
②“1982年”是风车制造的时间,文章没有明确对这年的人、事及风车进行叙写。
③文章围绕与风车有关的事件展开,文中叙写的事件、场面不一定发生在1982年。
(每点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G【解析】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而无疑,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信史。
11.D【解析】D选项中“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中的“徒”意为“白白的”。
12.D【解析】D选项中“主要是为了彰显唐朝文人的才华”有误,韦丹、何易于为良吏。
13.(1)(该书)从颁行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了,学习的人传授、研习,(把它)与司马迁、班固等人的各种史书同等对待。(译出“迨”“几”“均”各1分,句意1分)
(2)这些都是《旧唐书》记载的文字,《新唐书》(的作者)认为这些内容稍显琐碎和俚俗,于是删减了,没有写进史书。(译出“所载”“纤”“削”各1分,句意1分)
14.(1)吴缜认为,《新唐书》多选用了较为虚假荒诞的唐人小说,不精挑细选,创作态度不够严谨。(2分)
(2)赵翼认为,《新唐书》选材广泛,并不拘泥于唐人小说;(1分)对入史材料进行了严格筛选和精心剪裁,(1分)史家创作态度是端正的、严谨的,见识和才能是卓越的。(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秦汉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像司马迁、班固、陈寿、范蔚宗这些史家,当他们开始编著史书的时候,难道不想尽善尽美地写好历史并流传百世呢?然而,最终还是未能避免被后人诟病。到了唐朝,只有刘知几值得称赞。在修史的闲暇之余,他能编著了(《史通》)一书,(该书内容)贯穿古今,评论前人观点。揣摩他用“史”来给书命名的用意,大概把这本书看成了古今无与伦比了。当拿他以往所写的论著,检查书中的差错时,又会发现与所述前人没太大差别。从这一点来看,修史的才能,确实是太难得了!一定要把事实排好次序,有详略地取舍,讲究褒贬和文采。考证前人的事迹时不出差错,流传到后世又不生疑惑,让后代读书人还不会随便谈论;这样以后,才可以被称为详实可信的史书。我们宋朝建立后,尊师重道,日益推崇和发展学校教育,名臣们编修前代历史的活动一直没有间断,前朝旧史,如《唐书》已被编修为了《新唐书》,向天下颁布。(该书)从颁行到今天,差不多三十年了,学习的人传授、研习,(把它)与司马迁、班固等人所著史书等同对待。我自认为愚昧,曾经私下找来《新唐书》阅读,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多方参考,反复探究;有矛盾、杂乱、脱漏、错误的地方,就用笔记录下来。阅读的时间越久,看到的内容就越多,(我)深感这本书矛盾、牵强附会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把它和前代史书放到一起来比较,都没有发现像这样的情况。推究它产生问题的原因,大概是修史者广泛采用小说,又不加以精选。(因为)那些唐人小说,大多虚假、荒诞,而(修史者)只希望广泛选材,所以《新唐书》所写的内容,有的全篇内容与史实相违背。
材料二
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一书中说,《新唐书》广泛采用小说,只希望广泛选材,所以《新唐书》所写的内容,有的全篇内容与史实相违背。然而李泌的儿子李繁曾经为李泌写了十篇家传,《新唐书·李泌传》虽然采用了,但是在传赞写道:李繁的言语大多不可信,(因此)按照其中接近真实情况的文字写进传记。由此可见,《新唐书》并不是在选材上不严格筛选、甄别的。如《王播传》没有记载“阇黎饭后钟”的事,《杜牧传》没有记载他在狎游扬州,牛奇章派人暗中护送他,以及到湖州游玩,写作《叹花》一诗的事。这些文字诗话和《北梦琐言》等书都有记载,脍炙人口,但是《新书》一概不收录,可见该书的严谨态度。钱起路过洞庭湖,遇到鬼吟唱“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用诗句来押官韵,于是科举及第。史思明攻打太原的时候,李光弼命令手下挖地道来突袭、擒拿他们,士卒们惊讶地呼喊他“地藏菩萨”。这些都是《旧唐书》记载的文字,《新唐书》(的作者)认为这些内容稍显琐碎和俚俗,于是删减了,没有写进史书。另外,著书立说讲究体式,与《晋书》《南史》《北史》专门用新奇的内容来悦人耳目不同,《新唐书》作者的才智和见识本来就与众不同。《旧书·良吏传》没有韦丹、何易于,就从杜牧的《樊川集》中取材来增补《韦丹传》,从孙樵的《孙樵集》中取材来增补《何易于传》。这怎么能说只摘取唐人小说呢?也有《旧唐书》没写到的逸闻小事,《新唐书》反而增补了。如《李贺传》写到韩愈、皇甫湜到他家,李贺马上吟成《高轩过》,等到出游得到诗句,就放进古锦囊等事迹。李贺只是一个文人,并没有其他事迹可写。这正好可以看出《新唐书》作者的修史才能,并不是为了追求新奇。
15.D【解析】表面上说能力、修养不够,实则暗含无奈与愤懑,同时,“以致”因果关系不成立。
16.①诗人对亲友思念与担忧。王诗颔联思念担忧远行的纯甫,为与陶氏女分别伤悲;杜诗中“亲朋无一字”表达对亲朋的思念与担忧。
②诗人人生遭遇种种不幸。王诗中“生涯老百罹”可见诗人遭遇了种种灾难;杜诗中“老病有孤舟”可见诗人年老多病、孤苦漂泊。
③诗人无能为力的无奈。王诗中“更惭无道力”可见其遭受排挤无力实现自己的抱负;杜诗尾联写了诗人面对国家遭遇战火却无力报国。
(每点3分,观点1分,分析2分。答对2点计满分6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7.(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示例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示例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
示例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鹧鸪天》)
示例四: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每空1分,错漏多字该空不计分)
18.①“笨人有笨办法”:反语/引用(俗语)。②“果皮裂开”:特定称谓。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引用。
(答对一处得1分,共3分)
19.A:无一例外(毫无例外)。 B:与众不同(另辟蹊径)
(答对一处得1分,共2分)
20.第②句,修改为:只不过这两种植物并没有为其它动物提供果肉。
第⑤句,修改为:可见这两种植物似乎不如朝天蕉和裂果蕉那么“好客”。
(选对序号1分,修改正确2分)
21.甲:果实的皮会自己裂开 乙:这种合作的方式是互利的
(每处2分,共4分)
22.①引用。引用杜布赞斯基的话“若无演化之光,生物学毫无意义”,说明朝天蕉的果皮裂开可能有助于它们的繁衍。
②作比较。将朝天蕉与香蕉、大蕉及粉蕉进行比较,突出朝天蕉的果肉里包裹大量的
种子的特点。
③举例子。列举裂果蕉、拟南芥和欧洲油菜说明果皮开裂这项技能并非朝天蕉独有。
④作假设。如果朝天蕉的果皮没有裂开,有些动物很难剥开果皮,说明朝天蕉自己裂开果皮有助于它的繁衍。
(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3.作文
作文题目解析及评分细则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那么,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极简、具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题型与2024高考新1卷作文题类似。考生须阅读题目给出的材料,根据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然后写一篇文章。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作文题的“材料”
本套试卷的写作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这句话,指出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即事与愿违,但这不是材料的重点,我们应聚焦于“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这一使人愿望落空的“残酷”事实。
第一句话陈述了一个基本事实,第二句话以第一句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来回答。
“那么”则意味着你已经知道了这个“真相”,而“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则把话题导入“努力与奇迹”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写作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会”与“不会”的选择,而要重在答案背后的现象分析、重在“联想和思考”。本题题面文字简洁但又意蕴丰富,聚焦的是青年成长可能面临的人生困局,但不同于泛泛地讨论“努力与成功”之类的常见主题,试题设问的指向非常明确,然而思路又是开放多元的,给考生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努力与奇迹”是“努力与成功”的升级版,它探讨的不是“努力不一定成功”的简单命题,而是“明知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事,还值不值得你去努力”。换句话说,这道题是探讨“你是否要去做一件大概率会失败的事情”,这样做有价值吗?意义在哪?放弃会不会更好?换一个赛道是不是更明智……选择的背后,是你的认知和态度,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于“奇迹”:
《现代汉语词典》: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辞海》:原以为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百度百科: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关于“努力”:
《现代汉语词典》:把力量尽力使出来。
百度汉语:指花的精力多,下的功夫大。
“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的想法比较“天真”,不了解奇迹发生的概率极低这一事实和艰难程度;一是已知这一残酷的真相,依然怀抱希望或勇往直前。
“你还会努力……吗”也有两种情况:1.当你知道“可能性极低”的时候,事情还没开始,要不要去努力去做;2.当你知道“可能性极低”的时候,你正在行进中,是选择中断还是继续努力下去。
如果回答“我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有两种情况:一是执着于奇迹/结果,并为之努力奋斗;一是不执着于奇迹/结果,重在努力的过程和意义。
如果回答“我不会努力去创造奇迹”,也有两种情况:1.我不会去做这种概率极低的事,我会努力干点别的;2.我会去创造奇迹,但我不会努力。
综上:我们讨论问题的一个前提是明知几乎不可为,然后,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另外,“不努力”,可能只是不尽力,不意味着一定是“躺平摆烂”。值得注意的是:奇迹发生的概率极低,这是即便再努力也不能改变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大量奇迹发生的实例,去论述“努力是有可能创造出奇迹的”,其论证效果还不如挖掘过程或努力本身的价值、意义。还有,概率大、难度低、常见的事,就不叫“奇迹”,也用不着“努力”。“可能性极低”是这次写作的基本前提,离开这个基本前提去讨论“努力”是不行的。
这道作文题有几个“变种”:1.执着/放下;2.过程/结果;3.不以/以成败论英雄。
二、作文题的“引导语”
作文引导语中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对“以上材料”应进行整体认知,不要简单割裂。作文题引导学生从给定的材料中进行“联想和思考”,应该紧扣“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这一前提,“联想”自己所了解的与之相关的事实和现象,并进行“思考”,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联想”和“思考”是互相渗透的,包含“联想”的事实、现象和“思考”的过程、结论,可以偏多于“联想”,也可以侧重于“思考”,也可以既“联想”又“思考”。
三、作文题的写作“要求”
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和引导方向,写一篇文章,具体要求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和不少于800字等。这些都是常规要求,就不作具体阐释。
四、关于文章立意
材料的问句,必须在作文里作出回应,用一整篇文章来回答。考生对作文题提出的“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的“问题”可以有多种回答。肯定性的观点、否定性的回答、辩证性地分析“会”“不会”“不确定”(未必、也许、可能会)等,任何一种回答,只要言之成理、思想健康,都可以。作文不是要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是“会”还是“不会”,而是要亮观点,讲道理,看其观点的论证能否以理服人,文字表达能否准确、顺畅、精彩。
一般来说,一等卷、 二等卷在内容项的打分要求“符合题意”,要关联“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的“前提”和回应“问题”这两个方面。
基于教考衔接,我们先来联系课文《老人与海》。
老人圣地亚哥有技术、能力、经验,但没有运气,84天都没捕到鱼,这是命运的诅咒。他要挑战命运,但他老了,“走得太远了”,鱼太大了,超出了他能控制的范围。然而,他先后凭自己的肉体、信仰(祷告)、信念(承诺)以及极限体验储备(掰手腕的经历),捕到了大鱼,创造了奇迹……当然,最终还是斗不过鲨鱼群。在世俗意义上,他失败了;从终极结果来看,他也是失败的。他极其努力,但终究未能创造出奇迹。
整个人类,就终极结果而言,人的生命的设定(死亡)是荒诞的;为了对抗这个荒诞,人们寻找并设定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这个世俗意义(比如“成功”的定义)是先于我们的存在的,所以过程也是荒诞的,不自由。
而悲剧精神的本质是人在苦难中向自由人格生成。面对必然的失败,老人一次次地选择与鲨鱼搏斗,并把大鱼的骨架带回来。为什么不放弃?有什么意义?没有捕到鱼就是失败吗?
面对世俗意义和终极结果上的失败,我们转个身,或者说退一步,回到人格精神层面, 不执着于终极结果,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解绑,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己定义成功,虽然有点阿Q精神,但,我们获得了自由;又或者说,老人不肯堕入宿命论,没有被毁灭,维护了风度与尊严,精神高贵;又或者说,他选择过,对抗过,拥有过,正如司汤达的墓志铭所说的“活过,爱过,写过”,空空的鱼骨架就是证明,这就够了。
以上,对写这道作文题,是有启示意义的。跟老人圣地亚哥不同的是,我们还可以选择“不会努力去创造奇迹”。接下来,我们就先谈这个选择。
(一)我不会努力去创造奇迹
这个选择着眼低处,实用主义,讲求效益,功利至上。
为什么要撞南墙,走死胡同?为什么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付出努力,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愿望落空,奇迹成了黄粱一梦,何必执着于此?何必一条道走到黑?不要被“努力创造奇迹”这个世俗的成功学绑架,放下执念,格局打开,世界很大。
从更现实的层面来说,有限的资源要做合理分配。把有限的资源、过多的努力放在概率极低的创造奇迹上,是对宝贵生命的极大浪费。除却极个别创造出奇迹的,其余的努力跟做“永动机”何异?“努力”是我们人类极其高贵而难得品质,请谨慎安放,勿轻易辜负。放下高不可攀的目标,不执着于创造奇迹,及时止损,转换赛道,拥抱成功。相比跳出舒适圈去挑战奇迹,找到舒适圈努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更符合人性,更有获得感,更具普适性。
遭遇家暴的,别幻想感化施暴者,这个奇迹几乎不会发生。苹果烂了,就丢掉它。转身放弃,走向美好的人生。马航MH370的遇难者家属、孩子被拐卖的失孤父母,其中很多人依然没有走出悲痛,“见人见尸”的执念,“奇迹发生”的一线希望让他们仍然行走在努力寻找的路上,被残酷的现实反复摧残……
余华说:“现在如果再有人来告诉你,你要努力工作,你要有上进心,你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回报……那是鸡汤,知道吗?那不是事实了,已经。”少一点“创造奇迹”的奢望,多一点务实,就不会常有事与愿违的失落。
让我们打开思路:即便不努力,也无可厚非。努力了却没有结果,你会不甘心,有怨念;而不努力与无奇迹,非常匹配,你也心安理得。如果你“总是希望创造奇迹”,则希望越大,失落越深,努力越大,抱怨越多。多一种选择,多一点尊重,社会就会少一些怨气。
我们提倡努力,但也允许有人不努力。社会是多元的,不努力不等于混吃等死,不等于躺平摆烂。欲望低,投入少,不应该苛责。
不是吗?
(二)我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
这个选择着眼高处,理想主义,追求价值,精神至上。
也就是说要拔高价值,突出“努力”本身的意义,“努力”是“我”之所以是我存在的意义,与“奇迹”发生与否关系不大。对于“奇迹”,得之我幸,失之无憾。
一般人会说,努力未必能创造出奇迹,但努力才有机会。又或者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获得了经验教训,所以我会努力。何况,又不是完全没可能,努力一把,万一呢?这些说辞,依然停留在功利层面,但我们有更高追求,更高的境界。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选择努力去创造奇迹,不等于执着于那个结果。享受努力的过程,你会获得快乐和自由。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为什么?责任和神圣使命。
即使奇迹不会发生,我们依然会为之努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但求问心无愧。
努力去创造奇迹还需要更多理由吗?
为了承诺。就像老渔夫圣地亚哥那样。
为了大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英雄主义。即便赢不了比赛,也要虽败犹荣。
奇迹在远方,努力在当下。乾坤未定,怎能放弃?
再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许会收到意外礼盒。
不需要理由,就凭一身傲气,努力就是我最后的倔强。
不需要理由,纯粹是好玩、喜欢,像玩叠叠高积木那样。
飞机失事,孩子失联,为何不放弃?我放弃,他就真的死了。
想想北山愚公、西西弗斯、唐吉可德,想想那些为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伟人和凡人……想想整个人类,如果没有对奇迹的期待,没有人相信奇迹,没有人原意为之努力,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很可怕。
不是吗?
(三)也许、可能、未必会。
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权衡和选择。我不确定会做怎样的选择,但能辩证看待努力与奇迹,懂得会与不会的选择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勇于创造奇迹和理性转移努力方向,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选择,一个人身上有这种选择的纠结似乎也很正常,何况此一时彼一时,奇迹值不值得努力去创造也不能一概而论。
综上,参考立意:
1.奇迹是奢望,何必要错付
2.只管努力创造,莫问奇迹来否
3.既积极拥抱奇迹,也理性付出努力
(四)审题立意小结
1.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奇迹”与“努力”等核心概念。
2.要关联“可能性极低”的“前提”和回应“问题”两个方面。
3.不要割裂“努力”“奇迹”“前提”“问题”,忽略材料的整体性。
4.对于材料的问句,必须在作文里明确作出回应,要求用整篇文章来回答。
5.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肯定、否定、不确定的回答均视为回应了材料的问句。
6.没有完美的答案,要重在答案背后的现象分析、重在“联想和思考”,要亮观点,讲道理,看其观点的论证能否以理服人。
7.要体现思辨色彩,辩证看待“努力”与“奇迹”,充分考虑到“会”与“不会”这两种选择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能全面看问题。
8.不能篡改、抛开材料,不能替换掉材料关键词,去谈“希望”“拼搏”“奋斗”“成功”“失败”“概率”“创新”“理想”“现实”“脚踏实地”……
9.努力或许会影响具体某事的概率,但不能改变“可能性极低”的基本事实,列举再多“努力产生奇迹”的事例也不行。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也不符材料的“前提”。
10.……
【评分细则】
一、综合评判的原则
(一)54 ~ 60 :
1.准确把握“努力”与“奇迹”的含义及其“并非绝对关系”。
2.必须在“可能性极低”这一基础前提下去回应“问题”。
3.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有权衡,有辩证,有全面的眼光。
4.认知清晰,思考深刻,阐述充分,论述透彻,有启发性。
5.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青年视角,有时代性。
(二)48 ~ 53 :
1.对“努力”与“奇迹”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把握较准确。
2.必须在“可能性极低”这一基础前提下去回应“问题”。
3.有一定的思辨性,能辩证看待努力、奇迹或会、不会。
4.针对问题有条理地阐述理由,观点立得住,说服力强。
5.整体评价良好,文风端正,文脉较清晰,文气较顺畅。
(三)45 ~ 47 :
1.对材料关键词的理解基本准确。
2.能够较好地把握材料的整体性。
3.缺乏思辨色彩,思维比较简单。
4.阐述的观点理由有一定说服力。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较充实。
(四)42 ~ 44 :
有对材料的问题的回应,但部分内容出现了偏移,中心不突出;对材料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准确——孤立前提与问题、努力与奇迹;关键词落实不够坚定,存在一些偷换现象;结构较为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说服力较弱;内容较单薄。
(五)36 ~ 41 :
没有直接、明确回应材料提出的问题,但对材料内容有所阐述;开头结尾点题,中间偏离材料;对材料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缺乏整体性,偷换或孤立关键词;若即若离。
(六)35 及以下 :
抛开材料写作,脱离关键词,不管材料引导,完全偏离题意。
二、技术操作
1.内容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2.字数扣分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其他】
(一)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二)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 二等 (15~11分) | 三等 (10-6分) | 四等 (5-0分) | ||
基础等级 | 内容20分 | 符合题意 中心突山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 符合因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
表达20分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造工整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 |
发展等级 | 特征20分 |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科内容及含意所沙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话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