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

漳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现在已较过去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很不普遍,很不深入。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超然客公众号

当前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懂得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部,也还没有懂得中国的全部。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如果有人拒绝对于这些作认真的过细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摘自毛泽东《论新阶段》)

材料二: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他率先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那时起,就在客观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发生于20世纪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其历史条件,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也有别于列宁所处的时期。一方面,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另一方面,这一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对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要使革命顺利发展并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成功地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此而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时代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将这样一个客观要求及时地、明确地提出来,变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却不是简单的事情,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当时,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以及怎样中国化等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教条主义的主张,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教条化;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主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化。如果说,第一种主张的主要代表是王明,那么第二种主张的杰出代表则是毛泽东。

毛泽东正是在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形势的客观要求,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1938年9月到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针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后来,毛泽东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论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比如,1941年9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要求反对主观主义,“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综观毛泽东的一系列论述,至少包括互相联系着的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实践化、民族化、新鲜化。毛泽东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作出全面深刻的说明,这一事实,表明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超然客公众号

(摘编自周向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和主观成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认为应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看作行动的指南,说明他对用这个理论指导中国革命有深刻的认识。

B.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学习和总结我们的历史遗产,就能够帮助并指导我们当前的伟大的运动。

C.由于历史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要早于主观认识,且当时也并非人人都有这一认识。

D.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往往同中国革命实践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论述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就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B.领导中华民族进行历史斗争,是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

C.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因此绝不能照搬照抄。

D.因为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斗争,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3.下列不符合材料二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的一项是(3分)

A.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着空前的历史斗争。

B.共产党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

C.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0世纪初的中国需要变革。

D.党内存在着分别以王明、毛泽东为代表的两种主张。

4.材料一第一段运用两组“不应当⋯⋯而应当⋯⋯和一组“不但应当⋯⋯而且应当⋯⋯句子,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鹅湖遗响

李建臣

鹅湖胜域东控两浙西引长江,南扼八闽北连赣皖,水陆冲要八省通衢。溯江径入三清,顺流遥望龙虎。百里画廊渊雅逶迤,水郭山村柳岸扬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三教麋集文脉悠长。正是叠嶂雄开野水滨,白云生处少风尘。丹崖翠壁偏宜晓,竹坞桃溪总是春。霭霭稻粱秋社节,阴阴桑柘晚归人。烟岚草树真如画,一幅丹青万古新。

鹅湖寺名垂千古,缘自一场论辩。

一一七五年春,浙江大儒吕祖谦赴建阳访朱熹,研凿周敦颐、二程及张载著述,采六百余条,纂《近思录》。五月朱熹送饯,祖谦有感,遂邀象山(即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及兄陆九龄等,六月合聚鹅湖寺,共磋学理。

朱陆素有函信,晤则吟哦相和,破题于为学之道。针对孔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朱熹提出博文而后约礼,象山认为约礼则博在其中;象山主张尊德性立乎其大,朱熹强调道.问学格物穷理;朱称陆学疏略,陆说朱学支离;朱指陆因袭禅宗,陆言朱见道不明。双方唇枪舌剑,从经义到系辞,由为学而论人,古今纵论汪洋恣肆,阐幽探赜旁征博引,抵瑕蹈隙允恭克让,濠梁激辩三日未果。俊采逸韵旷世绝伦,洪钟巨响千古回荡。

三年后,朱熹仍对鹅湖之会铭感萦怀,对二陆虔心景佩赋诗以寄:“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后世学人对鹅湖之会亦多崇奉,吟咏无数。明代诗人李奎慨叹:“鹅峰耸翠插苍冥,晓日蒸霞映画屏。树色远涵千嶂碧,湖光倒浸数峰清。香生深谷幽兰绽,声渡馆林好鸟鸣。朱陆先贤曾会此,令人千载仰雄名。”

几位学者一次沙龙,何以竟成文史丰碑千古绝唱?超然客公众号

——巅峰对决。朱熹博采众长,集传统文化大成;《四书集注》重构儒学体系,被后世奉为金科玉律,不仅作为科场程式取士标准,而且规范世人言行,影响文化走向。陆学是中华文化瑰宝,重视意识与思悟,是人类早期文明普遍现象。

——论辩争鸣。朱陆理论皆在高强度锻砺中绳愆纠谬,去短集长一法界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爆炸,硕果累累星辰满天。鹅湖之会重现稷下,让辩论之花千年后再次绽放于中华。

——平等互敬。朱陆潜心学理人格独立,方能平等相待不卑不亢。鹅湖之会,象山三十六岁初任县吏;朱熹长九岁,十二年前便应诏入对,出道早地位高,学养深厚名震遐迩。然擂台上雄辩强据,交锋后尊重有加。

——理性回归。理性者,求真求实遵循逻辑,科学圭臬从善之道。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始基,开创了从抽象概念到感性事物思维路径,至赫拉克利特逻各斯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理性哲学已成体系。古印度因明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逻辑精要。先秦诸子如墨翟、杨朱、惠施、公孙龙等,思想皆闪烁着理性光辉。秦后鹿马不辨,质疑能力不再,理性失了踪影。鹅湖之辩注重理性逻辑,既不谄媚亦无刁蛮,和而不同清旷超俗,像一道彩虹照亮苍穹。其光芒虽表现在方法论层面,却折射出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超然客公众号

——启迪民智。书院原为朝廷藏书修书伺讲之所,北宋始兴民间,集藏修著刻、讲习交流及科考辅导多种功能。家学师法官绅襄办,自主研习宽松开放。朱陆论辩微言大义弘文尚教,各抒己见兼容并蓄,思想激荡距师问难,自由独立张扬个性;开会讲先河,辟教育新风,弘文化于社会,启书院之新型。特别是朱熹一生勉力于书院,创立四所,重建三处,讲习二十余家,以订立规训、题联书匾、经行过化、诗赋评介等各种方式,影响书院六十余座;撑儒学复兴大纛,掀书院教育巨澜;铸百代学人,昌千载文化。

星移斗转白云悠悠,长河奔流不舍昼夜。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雄霸天下不可一世转瞬成尘,多少贝阙珠宫雕栏玉砌穷奢极侈终为土灰。一切荣耀与屈辱、辉煌与苦难、繁盛与悲歌、巨浪与微澜,终将随波流泻一去不返。唯有那些凝结智慧与良知、洞明本质与规律、悯恤生命与人性、崇弘光明与尊严的思想,可以穿透迷雾,永远闪耀在历史星空。如果说古圣先贤思想兼有光彩和局限,那么以现代文明目光去审视人类一切成果,厘清良莠去芜存精,掇菁撷华开创未来,则表明民族心智已走向成熟和健全。    

胜境尽随人领略,山川良会古犹今。漫步仁山智水,徜徉圣域贤关,笛声幽婉恍若来自天际,牧童野吟仿佛绵续千年: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虽然没有介绍鹅湖之辩朱陆双方所持的具体主张,但是关于鹅湖之辩及其影响的评价既全面又具体,呼应题目“鹅湖遗响”。

B.文中以“鹅湖之会重现稷下”来评价朱陆这场辩论的盛况一如当年稷下学宫学术争鸣之状,体现了作者对鹅湖之会的高度认可。

C.理性逻辑折射民族思维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文章以毕达哥拉斯、古印度、先秦诸子的理性成就作比,突出了鹅湖之辩的历史地位。

D.“帝王将相”“雕栏玉砌”终化尘土,唯有思想“穿透迷雾”闪耀星空,文章运用对比,强调鹅湖辩论对于开化民智的意义。

7.关于文本开篇鹅湖胜域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紧扣题目中的“鹅湖”进行环境描写,为下文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埋下伏笔。

B.“东控”“西引”“百里”“叠嶂”等简明扼要地交代鹅湖处于枢纽位置,是形胜之地。

C.这个段落多用对偶,语言整饬,音韵和谐,文字明快而质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D.这段文字里有“丹崖翠壁”等如画风景,也有“文脉悠长”的人文情怀,意蕴深厚。

8.文中引用朱熹和李奎关于“鹅湖之会”的诗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9.“鹅湖之会”名垂千古,“兰亭”雅集传颂至今。同为山川良会,两者的目的、性质和影响却迥然不同,请结合本文和《兰亭集序》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南游于楚,献书惠王,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一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①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君若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操①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君得之,则必用之矣。” 超然客公众号

(节选自《墨子·贵义》)

材料二:

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舜举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赞钦明之道。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以明君旁求俊乂,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吕望,渭滨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弊于逃亡。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毫,光启殷朝;执旌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寔④赖淮阴之策。故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

(节选自李世民《帝范·求贤第三》)

[注]①粢盛:盛在祭器中供祭祀用的谷物。②撫:jùn,捃,拾取。③戢:收敛,隐藏。④寔:shí,确实、实在。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A虽贱人也B上C比之农D下E比之药F曾G不若一草H之本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草木的根,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的“本”意思相同。

B.之,到⋯⋯去,与《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的“之”用法不同。

C.“必因羽翮之用”中的“因”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的“因”用法不同。

D.藉,凭借,依靠,与《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为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向南游历到楚国并献书给楚惠王,没有隐藏才华、蓄志待时,却也像李世民说的那样表达了贤士希望逢遇明主的想法。

B.墨子对自己的学说无比自信,坚定地认为自己的主张犹如良医好药,值得君主采用。李世民同样认为有才之士可以辅助君主建立安定太平的盛世王朝。

C.墨子是具有匡辅之资的忠正贤德的人才,不因地位低而妄自菲薄。李世民则完全从君主的角度出发,论述人才济世匡时的意义,不会因地位低而不用。

D.吕望曾是垂钓老叟,周文王仍拜他为师,最终使殷商发扬光大;管仲曾被囚于监狱,齐桓公借他的谋略安定天下,帝王任用贤才后,治国就会轻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若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2)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14.商汤和李世民对伊尹的评价有什么异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垂虹亭①二首(其二②)

张元幹

熠熠流萤火,垂垂饮倒虹。

行云吞皎月,飞电扫长空。

壮观江边雨,醒人水上风。

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

[注]①垂虹亭:亭在吴江(今属江苏)垂虹桥上。②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是年春天,金兵南下,宋高宗从扬州仓皇渡江逃难,江北地区,大都失守。直到初秋,局势才稍微稳定。这时作者由故乡重来吴越,过吴江垂虹亭,感叹今昔,赋诗二首。此为其二。超然客公众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直接描写登上垂虹亭所见之景,闪动着的熠熠萤火,显示着傍晚已经来临。

B.诗歌次句呼应题目,用叠词“垂垂”描写垂虹桥,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有美感。

C.颔联对仗工整,“吞”“扫”两字精练生动,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力。    

D.颈联描写烟雨苍茫,一片壮观的景象;水面上吹来带着寒凉的秋风,足以警醒作者。

16.缪钺认为“宋诗以意胜”。本诗尾联隐含怎样的意蕴?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新学期的第一次主题班会上,班主任王老师用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学生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人际交往中讲究换位思考,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非常重视。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3)宋代文人书写情怀抱负,常常托之于典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运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年来,户外运动A_,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亲近自然、感悟美好、放松身心,但无论是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缺乏自知之明,还是对穿越区的野外危险性和潜在风险缺乏清醒的判断,(甲)。

在寒冷环境中,如果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人员,应怀疑其存在失温症。如果失温患者能活动,说明其尚在轻度失温状态,应立即搭建庇护所、换掉湿衣服、增强保暖衣物并进食碳水化合物。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四肢低温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如已失去自我行动能力,则意味着患者进入中度至重度失温状态。应首先转移到避风避雨处与地面隔离开,替换掉湿衣服并用隔热层包裹起来,并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此外,普通人还可以通过观察发抖是否无法自主控制来判断失温的程度。如果发抖无法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停止,这通常表明个体已经处于中度失温的状态。

而多穿衣服并不能预防失温。如果衣服湿透或透气性差,反而会影响热量的保持和散发。因此,除了关注衣物性能,不仅要做到“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还要避免复温过快过猛。对中度以上失温者,盲目揉搓手脚心、灌热水或与健康人员裹进同一个睡袋,都是错误的复温方式。当然,户外“保命”救生毯有用,但不能完全防止失温。急救保温毯是非常必要的,如遇恶劣天气可以保障自身或他人安全,延长等待救援时间,但(乙),其作用有限。超然客公众号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在户外探险时,做好充分的防风、防寒保护。选择合适的衣物和装备,确保能够应对B_的天气变化。每一次出发,我们到达的最远处或者登上的最高峰并不是终点,安全回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一段的“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亲近自然、感悟美好、放松身心”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像本句这样,把三个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成串地排列的属于句法成分排比。请以句法成分排比的方式写一个自然现象的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句法成分排比;表达恰当,通顺流畅。(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章画横线处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材料一提到“万事莫贵于义”。儒家认为“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道德规范,认为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于义。墨家也把“义”视为一种道德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 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信息搜索、整合能力。

【解题思路】B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学习和总结我们的历史遗产,就能够帮助并指导我们当前的伟大的运动”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可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学习和总结我们的历史遗产”是对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有帮助,而不是“就能够帮助并指导我们当前的伟大的运动”的充分条件。故选 B项。

2.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信息筛选提炼、分析评价的能力,以及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就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去解决问题”逻辑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可知,“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当作教条看”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B项.“领导中华民族进行历史斗争,是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们的任务……才能解决的大问题”,材料一第二段“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另一任务”可知.“领导中华民族进行历史斗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总体任务,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C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神圣化、教条化”进行推理判断,可以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正确,“绝不能照搬照抄”正确,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因果关系。D项,“因为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斗争,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

第三段“毛泽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可知,二者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并且“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文中没有明确交代。故选C项。

3.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信息整合和思维认知能力.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二第三段“毛泽东正是在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形势的客观要求,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说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应该是“形势”方面的;结合材料,“形势”包含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我们党内的各种形势。A项,“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着空前的历史斗争”是国内斗争形势。本项正确。B项,“共产党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是国际形势,再根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那时起,就在客观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可知,本项正确。C项,“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0世纪初的中国需要变革”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属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本项正确。D项,“党内存在着分别以王明、毛泽东为代表的两种主张”是“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以及怎样中国化等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而“毛泽东正是在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形势的客观要求,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据此分析可知,本项错误。故选D项。

4.①“不应当⋯⋯而应当⋯⋯对比鲜明,批评错误做法,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行动的指南”“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的正确观点。②“不但应当⋯⋯而且应当⋯⋯逻辑递进,指出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要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的论证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不应当⋯⋯而应当⋯⋯是并列关系的句子,前面表示否定,后面表示肯定,对比鲜明,用于阐述观点则有强调作用。“不但应当⋯⋯而且应当⋯⋯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句内容,但前后内容都需重视。根据关联词所揭示的逻辑关系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5.①“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在指导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②“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指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的、带着中国特性、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③“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指马克思主义只有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规律等实际问题,才能蓬勃发展。(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并进行信息转化的能力。

【解题思路】作答时,要围绕题干“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的要求,首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中提炼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再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确认答题区域在材料一第二段“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气派”,第三段,材料二第二至四段的部分内容。再根据题干内容,分别确定“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的对应信息。比如.“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定位信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定位信息“当前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本土化”“时代化”等可定位信息“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成为伟大

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定位信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综上分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6. 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解题思路】A 项,“没有介绍鹅湖之辩朱陆双方所持的具体主张”错误。文本第四段“朱熹提出博文而后约礼,象山认为约礼则博在其中;象山主张尊德性立乎其大,朱熹强调道问学格物穷理;朱称陆学疏略,陆说朱学支离;朱指陆因袭禅宗,陆言朱见道不明”是对具体主张的介绍。故选 A 项。

7.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考查学生从创作意图、内涵意蕴、语言表达、形象特点、作者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的能力。

【解题思路】A 项,“为下文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埋下伏笔”错误,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后文做铺垫。B项,“‘百里’‘叠嶂’等简明扼要地交代鹅湖处枢纽位置,是形胜之地”错误.“形胜”意思是地势优越壮美,“形胜之地”指地理形势有利的地方。此段落集中描写鹅湖胜域,开篇“鹅湖胜域东控两浙西引长江,南扼八闽北连赣皖,水陆冲要八省通衢。溯江径入三清,顺流遥望龙虎”.写鹅湖处于交通枢纽,乃“形胜之地”,而“百里”源于“百里画廊渊雅逶迤”,“叠嶂”出自“正是叠嶂雄开野水滨”,不属于“交代鹅湖处于枢纽位置,是形胜之地”。C项,“文字明快而质朴”错误,本段文字典雅优美、充满诗意。

8.①朱熹以鹅湖之会亲历者的身份,表达对二陆道义风度的钦佩、敬仰之情和对鹅湖之会学术之争的看法。②李奎以后世学人的身份,描摹有声有色、如诗如画的鹅湖胜景,表达对朱陆先贤的敬仰和对鹅湖之会的崇奉与盛赞。③两首诗歌深沉真挚,从不同角度评价赞扬鹅湖之会,更加有力地突出这场辩论的宏通古今、意义重大。(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审美感受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朱诗中的“德义风流夙所钦”“更关心”“枉”可见,朱熹对辩论对手二陆的钦佩之情,结合文中“朱熹仍对鹅湖之会铭感萦怀,对二陆虔心景佩赋诗以寄”可以概括出朱熹对二陆道义风度的钦佩、敬仰之情。“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表达出朱熹对三年前学术辩论的认识——更加“邃密”“深沉”,而讨论到精神微妙、不可言传之处就没有古今的区别,达到了思想的极致。李诗前六句描写突出鹅湖景色之美,而地灵往往人杰,后两句表达了对朱陆先贤这些伟大人物的无限敬仰之情。朱熹是鹅湖之会的直接参与者,李奎是后世学人,作者引用他们二人的诗歌,既真实又有力地表达出他对鹅湖之会的极高评价。结合内容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9.①目的不同:鹅湖之会为共磋学理;兰亭雅集为修禊之事。②性质不同:鹅湖之会是学术辩论;兰亭雅集是宴乐觞咏。③影响不同:鹅湖之会是“文史丰碑千古绝唱”,是理学和心学(或陆学)两大哲学流派的交锋,启迪民智,促进思想的交流、融合和传播;兰亭雅集留下传世序文与字帖,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理解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以及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结合本文和《兰亭集序》”,比较“鹅湖之会”和“‘兰亭’雅集”在目的、性质和影响方面的不同。作答时,首先明确相关信息。“鹅湖之会”的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至十三段,关键信息句诸如“鹅湖寺名垂千古,缘自一场论辩”“五月朱熹送饯,祖谦有感,遂邀象山(即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及兄陆九龄等,六月合聚鹅湖寺,共磋学理”“几位学者一次沙龙,何以竟成文史丰碑千古绝唱”“朱陆先贤曾会此,令人千载仰雄名”“鹅湖之会重现稷下,让辩论之花千年后再次绽放于中华”等。“‘兰亭’雅集”则要结合教材

篇目《兰亭集序》的相关内容去了解。提取关键句,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且,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再结合学习《兰亭集序》时所了解的关于序文与字帖的文学、文化常识等内容。结合上述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10. BDF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虚词的把握、句式的运用等能力。

【解题思路】“故虽贱人也”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B处断开。“上比之农”“下比之药”语意完整,句式相同、结构一致,故D处和F处应断开。并且,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若”属于固定结构,也不宜断开。说明一下A处,A处属于可断可不断之处.题干要求断三处,因此A处不做断开处理。

11. D【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关键词语、特殊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A.正确。都指草木的根。B.正确。介词,“到……去”/代词,这里指钱财。C.正确。动词,依靠,凭借/连词,于是。D.错误。凭借,依靠/垫着。故选D项。

12.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C项,“李世民则完全从君主的角度出发,论述人才济世匡时的意义”错误。由原文“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可知,“士之居世,贤之立身”是从“士”“贤”的角度即人才的角度论述的。故选C项。

13.(1)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把他召来再问候他。他也算是受到恩赐了。(“之”“召”“赐”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而勉力吃药。(“今”“说”“强”各1分.句意1分)

14.相同点:①都认可伊尹的治国才华(1分);②都认为不应因伊尹地位卑下而不用(1分)。不同点:评价角度不同(1分)。①商汤认为伊尹对于国家犹如“良医善药”,是从伊尹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的角度去评价;(1分)②李世民认为伊尹“献规景毫,光启殷朝”,是从伊尹对国家的具体贡献的角度去评价。(1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的能力。

【解题思路】作答此题,首先要确认两则材料中相关的信息区域。材料一“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材料二“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商汤不以鼎俎为羞”“终能献规景毫,光启殷朝”。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商汤和李世民对伊尹的评价异同:材料一商汤、伊尹之事叙述详尽,作者以此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国君商汤认为人才对于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他重视的是人才,不会因为其地位卑下而不用;材料二对商汤、伊尹之事叙述简略,是一组例子中的一个,李世民以此论求贤,强调国君求贤求的是人才,不会因人才地位卑下而不用,而伊尹之类的人才确实辅助国君开创了盛世。

【文言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世间万事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如果)现在对别人说:‘赠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肯做吗?’那人一定不肯做。为什么呢?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贵重。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肯做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肯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贵重。因一言相争而选择死亡,这是因为把义看得比生命贵重。所以说:世间万事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

墨子向南游历到了楚国,献书给楚惠王,楚惠王以自己年老为由推辞(不见),派穆贺去见墨子。墨子游说穆贺,穆贺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主张确实很好,但我们的君王,是天下的大王,难道不会说是‘地位卑下的人的主张’而不加采用吗!”墨子答道:“只要它能行之有效就行。比如药,是一把草的根,天子吃了它,用来治愈自己的疾病,难道会说(是)‘一把草的根’而不吃吗?现在农夫缴纳租税给地位尊贵的人,贵族们准备美酒、谷物等祭品来祭祀上天、鬼神,难道会说(这是)‘地位卑下的人做的’而不享用吗?所以虽然是普通百姓(的主张),向上把他比作农夫,向下把他比作药,竟还不如一把草的根吗?

况且惠王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从前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的儿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说:‘我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位地位卑下的人。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把他召来再问候他,他也算是受到恩赐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如果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而勉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让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我的主张值得被采用,如果舍弃我的主张更改我的思想,就好像放弃收割庄稼而去拾取谷穗一样。如果用别人的主张来攻击我的主张,就像用鸡蛋来砸石头一样,把天下的鸡蛋用尽,石头还是原来的样子,是无法破坏的。国君得到了我的学说,就必然会采用。”

材料二:

国家的辅佐之臣,必须忠正贤良。(倘若)君主任用恰当适合的人,天下自然就会安定太平。所以尧帝任命“四岳”(为臣),舜帝任用“八元”(治理天下),来成就恭己之隆,能赞美他敬重贤明的为君之道。有才之士为人处世,贤达之人安身立命,没有人不是收敛羽翼,隐藏鳞片,等待逢遇明主、施展抱负的机会;没有人不是怀藏积聚奇异罕见的能力,想着等待君臣投合相得的机会。因此明君圣主应当普遍征求杰出贤能之人,广泛寻访德才兼备之才,搜寻和推举处于僻陋之所或微贱地位的贤人。不因其出身低贱就不任用他,也不因为他曾受过折辱就不尊重他。从前的伊尹,只是有莘氏的随嫁臣仆;吕望,只是渭水边垂钓的卑下老叟。管仲曾被囚困于监狱;韩信疲惫于流亡漂泊。(然而)商汤不认为伊尹背负鼎俎而来是耻辱的(,仍立伊尹为相);周文王不认为吕望宰牛垂钓是耻辱的(,仍拜他为帝师);最终(伊尹)能够在景毫献上谋划,使殷商发扬光大;(吕望)在牧野之战中握着旗帜,使周朝能繁荣兴盛。齐桓公能够使天下得以匡正,确实凭借着管仲的谋略;汉高祖能够拥有天下,确实是依靠韩信的策略。所以舟船航行要横渡大海,就必须借助船桨的功效;鸿鹄要凌云翱翔,必须凭借翅膀的功用:帝王治理国家,一定要依靠有匡君辅政才能的贤才帮助。所以帝王搜求人才时比较辛苦,任用贤才后(治国)就变得轻松了。

15.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解题思路】D项,“带着寒凉的秋风,足以警醒作者”错误。颈联“壮观江边雨,醒人水上风”两句紧承颔联写景:随着闪电划破长空,天就下起了大雨,江边湖上烟雨苍茫,一片迷蒙而壮观的雨景;水面上吹来了凉爽的秋风,秋风无比的清爽怡人,也卷来醒人的凉意。“醒人”意思是“使人清醒”,不是“警醒”。故选D项。

16.①本诗尾联“须臾风雨过”写出自然的“风雨”“须臾”即“过”,隐含着作者期盼朝廷“风雨”尽快过去的爱国情怀。②“万事笑谈中”意即世上所有的事情与国事比都不必在意,表达作者对国家安危的重视。③尾联在全诗对自然景象抒写的基础上,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突出诗歌的意旨。(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征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明确要求鉴赏尾联“以意胜”的艺术特点。尾联“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两句,先写须臾之间风停雨住,湖面恢复平静,作者可以尽情地欣赏雨后之景。世间万事万物如这风雨天气一般,皆成过往,倏忽而逝,不必太放在心上,所以“万事笑谈中”。风雨倏忽而过,是作者此刻对自然的体验,对天时的愿望。然后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可以解读为这不仅是作者对时局好转的盼望,也是他爱国情怀的体现。所以尾联意在:世间万事如这“风雨”一般倏忽而至,也必然须臾即过.不必太放在心上.尽可以赋予笑谈之中;朝廷的“风雨”倏忽而过,是他对时局的衷心企盼。    

【诗歌鉴赏】

本诗写的是秋晚登垂虹亭遇雨的情景。

首联点题。适逢初秋的傍晚,登上垂虹亭的作者看见亭子周围闪动着熠熠的萤火,长长的垂虹桥横跨在吴江上,仿佛正垂在江边进行虹吸。

颔联承上联继续写景。作者仰视长空,行云吞没了皎洁的月亮,月光被乌云遮挡,一道道闪电划破云层,扫除黑暗,光耀长空。

颈联紧承颔联写景。随着闪电划破长空,天就下起了大雨,江边湖上烟雨苍茫,一片迷蒙而壮观的雨景;水

面上吹来了凉爽的秋风,秋风无比的清爽怡人,也卷来了醒人的凉意。

尾联则写须臾之间风雨就停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可以尽情地欣赏这雨后的风景。风雨倏忽而过,是作者此刻对天时的愿望,也是他对时局的愿望。此刻,作者似乎已经把心中的块垒抛出九霄云外,所以最后写道“万事笑谈中”。世间万事万物既如这天时一般变化无常,也会如这风雨一般倏忽而过,不必太放在心上,将一切都赋予笑谈之中罢。

17.(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3)示例一: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二: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题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

18. A风靡一时(蔚然成风/悄然兴起)B突如其来(每空1分,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以及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运用的能力。

【解题思路】A处承接前文“户外运动”,故此处所填内容应是介绍“户外运动”的情况;由“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亲近自然、感悟美好、放松身心”可知,此处填入的成语应该与“兴起”或“流行”有关,故可填“风靡一时(蔚然成风/悄然兴起)”之意的成语。风靡一时:形容某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B处需要填入“天气变化”的定语,由“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在户外探险时,做好充分的防风、防寒保护。选择合适的衣物和装备.确保能够应对”可知,此处语境应该是说“应对”怎样的天气变化,因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气温、降水、风向和风力等,具有多变性,故填入的成语应该具有突然发生、始料未及之意,可填入“突如其来”之意的成语。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19.雪像柳絮一般,像芦花一般,像蒲公英绒毛种子一般,在风中飞舞。(符合题干使用句法成分排比,写的是自然现象,语意完整,表达恰当、通顺流畅等要求得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亲近自然、感悟美好、放松身心”这个排比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句法成分排比的方式写一个句子。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要根据题干和排比修辞知识明确什么是句法成分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词组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据此选择一种自然现象组织答案即可。

20.甲: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 乙:只能维持较短时间(每句2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上下文,结合语境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甲处,根据前文“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亲近自然、感悟美好、放松身心,但无论是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缺乏自知之明,还是对穿越区的野外危险性和潜在风险缺乏清醒的判断”可知,关联词为“无论是”“还是”,由此推断所填句子的关联词应该是“都”;由“在寒冷环境中.如果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人员.应怀疑其存在失温症”可知,此句为后文句子的逻辑前提句;由前文“越来越多的人想去亲近自然、感悟美好、放松身心……穿越区的野外危险性和潜在风险缺乏清醒的判断”可知,此处应该填入会有危险,会发生意外等意思的句子,而对自身身体素质没有自知之明或对危险缺乏清醒判断一般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但又不能过于绝对。据此分析,应填入“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之意的句子。乙处,前文说的是“急救保温毯是非常必要的,如遇恶劣天气可以保障自身或他人安全,延长等待救援时间”,说明此处要填入关于急救保温毯的相关评价的语句,而评价的是其“作用有限”的方面,就是不能延长很长时间,为避免与前文重复,填入“只能维持较短时间”之意的句子。    

21.失温患者如果能活动,说明尚在轻度失温状态,应立即搭建庇护所、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衣物并进食碳水化合物。(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找出句子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的能力。

【解题思路】画波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如果失温患者能活动”语序不当,关联词“如果”应移至“失温患者”之后;第二处,“增强保暖衣物”搭配不当,把“增强”修改为“增加”。

22.①画横线句是文中的直接引用,“热了”“冷了”“湿了”表状态,“脱”“加”“换”说明处理方式.一一对应,意思清楚;②引文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点,以短句表达,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掌握。(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风格、表达效果及其运用的基本规律,并据此进行评价。语段属于科普类内容,整个文段语言体现准确严谨的风格特征,画横线句则是口语。画横线句处于引号内,说明这句话应该是失温状态下医务处理的常用语,也有一定的强调作用。“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三个短句紧相连接,前面表状态,后面说明处理方式,一一对应,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同时又使用短句的表达方式,朗朗上口.也便于读者记忆。

23.【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式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文言文阅读中的材料一,以材料一第一段“万事莫贵于义”为主,兼及全段乃至全文。材料第二句“儒家认为‘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道德规范”。第三句“墨家也把‘义’视为一种道德品质”,这句是对“义”的进一步解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中。儒家思想中,“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道德规范。墨家强调“义”是一种道德品质,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坚守“义”。材料第四句“在现代社会中,“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把传统的道德品质和规范拉回到考生的现实生活场景,其中关键词是“义”“现实意义”,既包含了对“义”的价值判断,也激发学生对其“现实意义”的思考。同时提示考生立意时,不能止步于对“义”的认可与赞扬,而是要回到“现实意义”这一语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与青少年自身价值判断之间构成 一种新的观照维度。

“义”的“现实意义”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首先,我们联系关于“义”的认知,孔子认为“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孟子进一步阐释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应当以“义”为前提,强调“义”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墨子言“万事莫贵于义”,强调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正义与道义的价值无比珍贵。然后,我们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实践,看到很多人遵循“义”或违背“义”……由此,考生可以生发深邃的议论和独到的观点,探讨个体在面对“义”时应有的态度、行动和收获。再则,材料中墨子的态度与做法,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也为考生提供了立意的角度和思路。    

思考“义”的“现实意义”这一问题,从道德角度上看,义是区分正确与错误、正义与不义的准绳.我们应该是非分明;义是心灵的灯塔,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指引我们向善,是我们心灵的归宿。追求物质,不应忽视精神世界的充实;面对诱惑,不被私欲所迷惑,坚守道义,保持清醒;挑战面前,勇于承担责任,弘扬大义,展现大义。如果超越个人,以社会视角看问题.则不应只关注个人得失,而应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思考和行动;呼唤价值观的回归,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唤人们回归内心的善良与纯粹,重视被遗忘的“义”,等等。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可以理解“万事莫贵于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鼓励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充实,以实际行动践行道义,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知“义”,辨“义”,坚守“义”,弘扬“义”。这样全面辩证地去对待那些与“义”相关的事情,也是作文立意所在。此题难度不大,但要写得深刻却不易,对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立意提示 ①君子喻于义。②多行不义必自毙。③见“利”思“义”。④义以生利,利以丰民。⑤万事莫贵于义。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论语·宪问》

②正义胜似法律。——[希腊]米南德

③不畏义死,不荣幸生。——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

④为善为君子,君子喻于义。为恶为小人,小人喻于利。所思既不同,善恶岂相类。义利自两途,理欲所由异。——朱诚泳《感寓(其五十二)》

⑤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美国]韦伯斯特

(2)事实素材

①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达了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决心。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慷慨赴死。

②晚清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本有机会逃亡,但却选择了留下,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被清政府处死。

③楼正红,男,1966 年2月12日出生,东阳市歌山镇王村光村村民。2023年9月26日15 时许,楼正红在村边池塘钓鱼,期间,同村村民王某脚步失稳,扎进了四米多深的池塘中。楼正红不顾自身肢体残疾,一瘸一拐地从池塘北边狂奔百余米后来到南边王某落水处,此时王某已漂到距离岸边十余米远处。楼正红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跳入水中,拼命向王某游去,一把抓住她奋力游回岸边,并使出全身力气将王某托举至岸边。随后楼正红迅速爬上埠头并第一时间对王某展开急救,最终将王某抢救过来。事后,旁人问起,他笑着说:“我当时没有多想,也不敢多想。虽然现在想想有些后怕,但是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跳的。”楼正红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四级肢体残疾,但他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残疾而自卑,反而性情开朗,为人热情,一直积极投身于村内公益事业。

④见义勇为三十年,弘扬道德新风尚。史玉阳是泉州市直公务用车平台驾驶员。三十多年来,他与爱同行,践行善举,一直热心公益事业,长期资助困难老人和小孩,其捐助钱款达四十多万元。尽管收入微薄,但他从来都不吝惜捐资捐物,一直在帮助困难群体。“帮助别人的时候,没有想过回报,只是希望尽一份力,让社会更加温暖和光明。”史玉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爱的传播。

群辉、王国梁群体;有阻止凶犯持刀行凶的医生单国际、韦仲谋;有从15米高的桥上跳水救人的外卖小哥陈迎博……更有在水中多次救人英勇牺牲的19岁小伙李政;有为抢险救火献出生命的邓璞、项姚兴、吴祥奇;有进入沼气并救人不幸遇难的张生贤……他们不怕困难和艰险,冲锋在前、见义勇为,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媒体和广大网民给予这个见义勇为勇士榜持续关注,网络浏览量超过13亿人次,他们纷纷留言:“平凡英雄内心深处蕴藏着伟大的精神,让我们热泪盈眶”“每一位英雄人民在那一刻都做了同样的选择,感谢你们的出现,让意外降低,让悲剧减少,英雄在人间”。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