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十一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应历届)

命题人:王林梓审题人:伍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的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的,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为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建筑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今后应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的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用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更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世界各国在最新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成为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近现代以来,中轴线虽然已经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但它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盛赞“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概念被明确提出。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创造了宏大的轴线建筑群,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中轴线不断发展,形成了更为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摘编自公众号“北京中轴线”)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创造虽会受外来思想影响,但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和唐宋的寺塔。

B. 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建设中国建筑时,专业建筑师应当自觉担责,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C. “宫殿式”新建筑虽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但也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抬头,有很重要的意义。

D. 传统习惯和趣味造就了中国建筑,如今应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建筑风格。

2. 下列对中国建筑发展及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

B. 梁思成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研究有突出贡献,这体现了他矢志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

C. 中轴线虽已不具备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但对现当代城市的规划仍有持续影响,使城市整体景观更为壮丽。

D. 梁思成认为中国城市在建筑艺术上不能盲目西化,这与北京中轴线设计和建造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

3. 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不符合材料一中主张的“老树上发出新枝”这种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的一项是( )

A. 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

B. 青岛在打造新的海滨旅游区时,结合海洋特色与本土文化,由专业团队进行创新设计。

C. 丽江古城周边新开发的景点,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再现古典建筑魅力,促进旅游发展。

D. 洛阳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夜景设计。

4. 材料一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效果

5.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与发展,体现了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增强说服力:将“‘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说明了这种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的不足;②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将中国建筑的发展比作“老树上发新枝”,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建筑应如何在传统中创新。

5. ①中国建筑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北京中轴线建筑物的形成、演变历史以及不断丰富的城市整体景观,在依据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北京中轴线布局严谨,因地制宜,景观独特,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精髓,形成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③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要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中轴线反映了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当代对中轴线的局部改造和复建,是中国精神在建筑领域的复兴。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筑发展的探讨,强调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材料一中,梁思成指出传统建筑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真正发扬中国精神。他反对盲目模仿西方,而是主张在科学结构中融入艺术表现。材料二则通过北京中轴线的演变,展现了中轴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持续影响,呼应了梁思成对中国建筑承载文化精髓的观点。总体来看,文章深入探讨了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的平衡。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借鉴欧美建筑”错误。由材料一“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可知,材料一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迎合借鉴欧美的建筑,且指出原因之一便是这种做法太像“东施效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欧美建筑大多是西方血统的延续,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主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一“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可知,材料认为中国建筑发展要展现本国精神的原因是我们应该有复兴国家民族文化的决心,而许多建筑物便是文化的表现。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中国建筑发展措施: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创新设计。

A.广州新建筑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这符合在现代科技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创新设计的理念。

B.青岛在打造新的海滨旅游区时,结合海洋特色与本土文化,由国外专业团队进行创新设计。这也体现了结合本土特色和现代理念(创新设计)的特点,虽然是国外团队设计,但只要能融合当地特色和现代科技等理念也符合要求。

C.丽江古城周边新开发的景点,只是还原丽江古城传统建筑样式,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中国建筑发展措施,这是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符合材料中主张的在采用现代科技的同时融入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创新设计的措施。

D.洛阳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采用传统榫卯工艺,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夜景设计。这符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设计的理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第四段提到“‘宫殿式’新建筑”,由“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可知,此处将对清代宫衙与西洋古典派的模仿的“宫殿式新建筑”比作堆砌文字,抄袭章句,可以更加形象鲜明地呈现此类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生搬硬套、缺少风格、不伦不类的特点。

②第六段用“东施效颦”来喻指中国建筑对欧美的模仿,如“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以此说明这种模仿让我们的建筑失去该有的特色而有伤尊严,有助于读者认识到中国建筑应保持自己的特色。第二段“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用“老树发新枝”来比喻中国建筑的发展,“新枝”有“新”且能够继续生长的特点,由此可以让读者理解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创新和不断发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应有自己的风格才能不断发展,易于读者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从材料一中明确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二中有关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发展分析与梁思成先生观点之间的契合点。

①由材料二“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可知,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建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特点,与材料一中梁思成的“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的观点是一致的。

②由材料二“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可知,北京中轴线选址布局因地制宜,景观独特,这与材料一中“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的观点是一致的。

③由材料二“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可知,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本国精神,而材料一中梁思成也强调“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强调要复兴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精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家

李娟

那一年我们第一次随转场的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刚下车就对这里不抱信心了。那时,这里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很深。司机很潦草地帮我们往那片积着水的草地上卸货,卸完之后,水也不喝一口,直接开着车回去了。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女人就这样被扔在幕色中的荒野沼泽中。

不一会下雨了,好不容易翻出一面棚布把淋在雨中的商品和被褥遮盖了起来。准备做饭时,却又找不着火柴了,于是又掀开棚布在那堆货物里翻天翻地地找。找着火柴后,却又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又冷,下了雨就下冰雹,然后又下起雪来……天黑透了,柴禾也找不到几根——那样的时刻,没法不教人绝望。

我们三个在棚布下和一堆商品挤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妈站在路边拦到了一辆去附近伐木点拉木头的卡车。在这位司机的帮助下,我们用几根碗口粗的木头搭成了架子,然后再把一大面棚布和一些塑料布搭在架子上,撑起了一个帐篷。①终于,我们在沙依横布拉克有了栖身之地。

那一年,雨水出奇多,连续两个月里,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地,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没有停过一分钟。

帐篷歪歪斜斜的,这里撑一根棍子,那里牵一根绳子,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帐篷里生活,漏雨是常有的、也必须得从容面对的事。我们从来就不曾指望过这个小棚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可最大的麻烦是用来接雨的器具总是不够,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张又一张塑料袋子挂在顶篷下面,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等哪个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就在下面再挂一只塑料袋。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一串一串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虽然这种到处悬满明晃晃、鼓胀胀的塑料袋子,到处都在有条不紊地流着无数支小瀑布的情景乍眼看去很吓人,会让每一个进来的顾客先吃一惊再买东西,但真的太管用,太方便了。

我们的办法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有一些夜里,帐篷顶篷被风撕裂了一道缝,雨水依旧漏下来,我们嫌麻烦,死活也舍不得离开热被窝起来收拾它,天又那么黑,伸手不见五指,于是就摸索着,在床板下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堆塑料袋子,左一块右一块揪凑着蒙在被子上——只要水不落到身上,管它落到哪里,天亮了再说吧。

那样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幸好还有塑料袋子呀,要不然的话今夜怎么过……幸好塑料袋子是一种不透水的东西——这样看来,就觉得塑料袋实在太神奇了!平时为什么就没有注意到这个呢?它和这山野里任何一种天然生成的事物是多么的不同啊!它居然可以遮雨……②它是一种雨穿不透的事物,它不愿融入万物,它是在抵挡着,抗拒着的。又想到那些过去没有塑料袋子的牧民们又该怎么生活呢?他们完全坦曝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接受这个世界,就一定比我们更加畏惧世界吧,有关这个世界的秘密内容,他们一定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下雨的时候,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好在下雨的时候,哪儿也不用去。最主要的是,不用出去挑水了,天上的雨水就是最好的水。雨在最大的时候,几分钟就可以接满明晃晃的一大桶……

雨季绵延了近两个月,终于都下得干干净净。天空猛地放了晴,世界温暖,草原明亮。

但是风来了。

风通过沙依横布拉克,像是沙依横布拉克急剧地在世间奔驰。草原鼓胀着力量,草原上的每一株草都在风中,顺着风势迅速生长。

还有我的家,我看到我们那片帐篷区里的每一顶毡房都在颤抖,每一座帐篷都鼓得圆圆的,随时准备拔地而起。那地底深处被我们埋下的撑起帐篷的桩子,它也没能躲过风。它在深处,丈量着风的无可丈量,并且只有它丈量出来了,它被连根拔起……我远远地看到我们家的顶篷又一次被掀开,又有一大块塑料布给吹走了,我妈和我外婆在风中一前一后地追赶。

风在每个下午如期而至,到了傍晚才缓和一些,一直到夜里才会渐渐宁静下来,直到更为平静温和的清晨。

更多的夜里没有雨,也没有风。空气漆黑平静。那种黑——闭上眼睛那样黑,睁开眼睛也那样黑。半夜一觉醒来,黑得根本分不清上下左右。比起帐篷里面,在帐篷外面稍微能看清一点周围的情景,但也是一团沉暗的。那样的“看”根本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能感觉到周围的情景,能感觉到周围有光。然而,一抬头,心就静止下来了:③星空清澈,像是封在冰块中一样,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漫天的繁星寂静地、异样地灿烂着。

半夜里醒来的时候,总是纠缠在醒之前的梦境之中——当混乱的梦中情景一遇上如此深沉厚重的黑暗,就会瞬间迸发出声响啊颜色啊等具体的感觉,然后倏地兀然消失,让你一无所有地面对黑暗,什么也不能明白过来,然后翻个身再一头栽进刚才的梦里,睡死过去。到了第二天早上,在白天的明亮中醒来时,常会发现自己正卷着被子,横在床底下,而脑袋扎在青草丛中,草丛上还淡淡开放着一些小花,近近地,惊奇地看着你。

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

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才舒舒服服地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方迅速穿衣套裤子。

有时候会想,要是肚子永远不饿的话,我们就永远会在被窝里呆一辈子的。虽然我们不辞辛苦地在这片草原上搭起了房子,但最后真正栖身的,却只有被窝。

有时候还会想: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的。但是,④无论住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之后,那个笼罩着我们和我们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面帐篷、一张塑料袋更为牢固了。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三段记叙刚到沙依横布拉克的情景,作者先描写了这里的居住环境,再叙述了搭建新家的过程,凸显了此地生存环境的艰苦、恶劣。

B. 作者用塑料袋解决漏雨问题,由此引发联想,现代化的因素还是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这荒僻沉默的大地,作者对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与惋惜。

C. 文章记录了作者一家在沙依横布拉克的游牧生活,表达了作者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融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

D. 文章以清新脱俗的诗意叙写,给人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文字浸润着亲和力,朴实明快,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7. 关于文中画线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既照应了标题,点明“我们的家”是这荒野沼泽中的一个帐篷,又突显生活不易,为下文写风雨中艰难的生活作铺垫。

B. ②句表面写塑料的特性,实则写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由此反映出过去的游牧民族完全坦曝在世界中的畏惧与无奈。

C. ③句通过对草原夜空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生活艰苦中的美好,在一种温婉柔和中传递着对尘世生活的热爱。

D. ④句中的“帐篷”“塑料袋”象征着一家人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智慧,作者认为只要活得通透,就无需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8. 请你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9. 李娟在自己的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的出版序中提到:“它可能有些随意,但是,随意也对应着真实”。请从“随意”和“真实”的角度,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答案】6. B 7. D

8. 行文线索:天气变化,从逢雨水到遇风,再到无雨也无风。作用:①以“天气变化”为线索串联全文,使结构更为紧凑,便于把不同天气下的“我们的家”生存状态呈现出来;②表现了作者一家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9. ①随意:散文行文上自然流畅,都是一些琐碎的生活片段的叙写和随兴的感想;用语平实,语气亲切,如话家常。②真实:事件的真实,是作者过去在沙依横布拉克的游牧生活的记录;情感的真实,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享受,都是当下最真实的情感表达。③“随意”也对应着“真实”:作者是在被情感支配的情况下,通过最直接的释放来写下它们,正是这种“随意”的表达,反而让文章更显“真实”。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记录了作者李娟在沙依横布拉克荒野生活经历。从初到的无奈到适应后的坦然,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呈现了在极简条件下的日常琐事。文章通过描述母亲和外婆一起在风雨中应对生活的艰辛与乐趣,运用了塑料袋和帐篷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以乐观和机智面对世界的态度,展现了在简陋处境中恬淡和幽默的生活之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遗憾与惋惜”错误,根据原文“幸好还有塑料袋子呀”,作者对雨天还有塑料袋子用感到庆幸,对塑料的特质感到神奇,并没有由此产生遗憾与惋惜之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D.“无需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错误,根据对④句上下文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一个能栖身、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但同时“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一句是说“我们”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作者并没有“无需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的意思。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思路结构和线索作用的能力。

原文思路清晰,基本以时间气候为线索,作者一家先是转场到沙依横布拉克,之后遇雨季(“那一年,雨水出奇地多”),雨季结束后则风起(“但是风来了”),有时则风雨也无(“更多的夜里没有雨,也没有风”),在这样的气候之下遇到了不少的生活困难。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提示语句,从而明确行文线索。

①线索的作用则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文章围绕“我们的家”写了几种天气变化带来的困难,结构紧凑,这是线索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②文章围绕线索主要展现作者的生活态度,面对风雨,坦然处之,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是线索在内容方面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特色的能力。

要准确理解“随意”和“真实”的涵义,把握答题的方向。

①随意:散文行文上自然流畅,都是一些琐碎的生活片段的叙写和随兴的感想。随意,是指作者在写文章时比较自由随性,只是写那些平常生活中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刻意、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因此可以从文章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两方面分析,用平淡的语言去记述平常的事情。

②真实:事件的真实,是作者过去在沙依横布拉克的游牧生活的记录。真实是说作者所描述的人物、事件、环境以及情感的真实,因此“真实”则可以从记录真实事件和抒发真实情感两方面分析。

③但“‘随意’对应着‘真实”则要求学生必须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正是因为真实,才不会刻意去叙述;也正是因为随意,才不经意间把最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真实带来随意,随意是因为真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于是项羽乃使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已而项羽至函谷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项王谓汉王曰:“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引兵而东,至乌江,乃刎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外恃其众之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

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其有意A于王而夺之B是得C计也D惟其知E夺而不知F其有G此所以亡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苦,认为……苦,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B. 徒,空,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C. “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D. 数,责备,列举罪状,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攻破函谷关后,洗劫屠戮咸阳城,杀害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国宫室。何去非认为这表现了项羽的凶恶残暴。

B. 项羽攻占咸阳后心思东归,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不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

C. 项羽与楼烦交战,只用眼神和声音就使楼烦因害怕而不敢应战。何去非却认为这只是个人勇力,不足以“保王业”。

D. 有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政权灭亡,是因为他夺取了刘邦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何去非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2)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

14. 材料二认为项羽“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材料一有哪些事实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G 11. C 12. B

13. (1)富裕而显贵(财多位尊)了不回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这件事啊!

(2)这只是见识短浅的人的度量,哪里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呢!

14. ①坑杀投降的二十余万秦兵;②拒绝韩生定都关中的建议;③楚汉对峙时欲与刘邦直接对决。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展现了项羽的失败原因。材料一通过历史事实,描绘了项羽的勇猛和血腥,却伴随着战略失误,如不珍惜关中天险之地;材料二则从思想深度剖析项羽的短视和缺乏智略,最终没有掌控王权的资格。两篇文言文相辅相成,共同刻画了项羽在勇力有余而战略不足下的悲剧收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如他本来就有意于称王天下而夺取了关中,这是应该这样做的;只是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知道保有关中,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于王”是“有意”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而”字连接“有意于王”和“夺之”,中间不断开;“夺”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得”的宾语为“计”,“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知”的宾语为“夺”,“不知”的宾语为“其有”,“而”字连接,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有”后面断开,且“此”是下一句主语,即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意动用法,认为……苦/意动用法,把……为耻。句意:士兵们认为行军作战十分辛苦。/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B.正确。句意: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白白地受苦了!/我已经不能胜任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

C.错误。用法不同。连词,表顺承/代词,通“尔”,你们。句意:最后又把关中地区拿出来送给秦朝投降的几个俘虏。/养育你们的小孩。

D.正确。责备,列举罪状/多次。句意:后世数落项羽过错的人。/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错误。由原文“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可知,项羽攻占咸阳后心思东归,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是见识短浅的人的度量,是不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富贵”,富裕而显贵;“衣”,穿着;“绣”,锦绣华服;“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特”,只是;“浅丈夫”,见识短浅的人;“为道”,被动句,被称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于是项羽乃使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可知,当秦军官兵大多生出怨恨的情绪的时候,项羽就让楚军于夜晚在新安城南面袭击活埋了秦兵二十余万人。

②由原文“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知,韩生劝说项羽“关中靠山环河,是四面都有险要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来称霸天下”,项羽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焚烧得残破不堪,又惦记着返回东方的家乡,便说:“财多位尊了不回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这件事啊!”项羽拒绝了韩生定都关中的建议。

③由原文“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可知,楚、汉长期相持未决胜负,士兵们认为行军作战十分辛苦,项羽欲与刘邦直接对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项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就想率领各路诸侯军向西进入关中。待到章邯率秦军投降了诸侯军,诸侯军的官兵便凭借胜势多把秦军官兵当作奴隶和俘虏来使唤,随意侮辱秦军官兵,秦军官兵大多因此生出怨恨的情绪。于是项羽就让楚军于夜晚在新安城南面袭击活埋了秦兵二十余万人,而只和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不久,项羽到达函谷关,关门紧闭。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平定了关中,勃然大怒,派黥布等人攻破了函谷关。隔了几天,项羽领兵西进,洗劫屠戮咸阳城,杀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朝宫室,大火燃烧三个月不熄。韩生劝说项羽道:“关中靠山环河,是四面都有险要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来称霸天下。”项羽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焚烧得残破不堪,又惦记着返回东方的家乡,便说:“富裕而显贵(财多位尊)了不回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这件事啊!”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接着又把关中分割为三部分,将秦朝的降将封在那里作王,借以抵御阻挡汉王进军的道路。

楚、汉长期相持未决胜负,士兵们认为行军作战十分辛苦,项羽对汉王说:“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的缘故。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白白地受苦了!”汉王笑着推辞道:“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项羽便接连三次命令楚军壮士出阵挑战,但每次都被汉营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杀。项羽勃然大怒,就亲自穿上铠甲手持战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大眼睛厉声喝斥,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逃回营垒,不敢再露面。十二月,项羽到了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项羽包围了好几重。项羽领兵向东奔走,到达乌江,于是自刎而死。

材料二:

称王天下的人,他们凭借的条件有三种:有的依靠德行得到天下,有的倚仗力量兼并天下,有的凭借智谋夺取天下。至于项羽争夺天下,他所具有的又是什么凭借呢?德行不是项羽能谈得上的,他在智谋和力量两方面的条件又都不具备。

看看他倚仗的条件,似乎是力量强大。虽然这样,但是他自己所说的力量,不过是在内倚仗他自身的勇猛,在外倚仗部众的强悍。至于说到倚仗河山,占据有利的地形,低下头向东看,监临控制天下,保持霸业的稳固,这才是所说的真正的力量,他本来就一无所知。因此轻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关中地区,在那里焚烧阿房宫屠杀秦国百姓来表现他的凶恶残暴,最后又把关中地区拿出来送给秦朝投降的几个俘虏,反而怀念那小小的楚国故土,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这只是见识短浅的人的度量,哪里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呢!

后世数落项羽过错的人,说:项羽夺取了汉王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这是他灭亡的原因。唉!假使项羽无意称王天下,而仅仅是为了夺取汉王的关中,那么说他背弃了区区的信义,倒是可以的。假如他本来就有意于称王天下而夺取了关中,这是应该这样做的;只是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知道保有关中,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淳化二年(991),诗人受小人之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设问开篇:是谁种下这数百竿竹?诗人自问自答,正是被贬到此地任虚职、整日以竹为伴的“我”。

B. 颔联既有对竹形象上的暗示,又表达了诗人与竹在精神上的契合。此联是咏竹,也是自喻。

C. 颈联的“拂”“侵”二字极传神,表现出竹声的美妙和竹影的姿态,营造出物我为友的意境。

D. 尾联“雪里看”是“看雪里翠竹”的意思,此既具文人风致,又照应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16. 王禹偁爱竹写竹,从这首《官舍竹》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王禹偁?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孤独寂寞但矢志不渝。本诗托物言志,诗人以竹自喻,即使孤独寂寞,仍不争春色,独守严寒,坚贞不渝。②身处逆境但豁达自适。本诗不仅写了诗人被贬后以竹为友,抚琴下棋,物我同趣,更道出即使明年贬至更荒芜之地,今冬仍可看雪里翠竹之语,可见其自我宽解之意。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官舍中的竹子,以竹的孤高、贞静自喻,表现诗人在贬谪之地的清高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诗人借竹子表达了对当前闲官生活的自得之情,以及对未来人生的豁达态度。诗描绘了竹子的雅致环境,蕴含了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坚定和孤高追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A.“首联用设问开篇”“诗人自问自答:正是被贬到此地任虚职、整日以竹为伴的‘我’”错,并非是设问,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轻吟,并未回答前面的问题。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诗中“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诗人被贬为闲官,官舍中的数百竿竹子相伴,凸显出其孤独寂寞的处境。“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将竹不与娇艳的花朵争春,独自坚守孤高坚贞等待寒冬的品质,与诗人自身的处境和心境相呼应。诗人此时如同这官舍之竹,虽处于被冷落的闲官位置,却有着坚定的志向和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②“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描绘了诗人在被贬的逆境中,以竹为伴,抚琴下棋,从竹声和竹影中获得雅趣和清欢。这体现出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保持一种豁达自适的心态。“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诗人明白自己可能会被再次贬谪到更偏远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绝望,反而以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认为至少在今年冬天还能欣赏到雪中的翠竹。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困境的坦然接受,他的这种在逆境中的乐观与从容,展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和自我宽解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的热烈响应。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洒酒祭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3)在《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本就希望仕途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答案】①. 天下云集响应②. 赢粮而景从③. 人生如梦④. 一尊还酹江月⑤. 本图宦达⑥. 不矜名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赢、景、尊、酹、矜。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家里找不到某样东西,问父母,他们却说:“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吗?”点奶茶时问朋友要冰的还是热的,朋友却说:“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吗?”

看到这些对话,你会不会觉得父母或朋友有些A?明明直接给出答案就可以,却一定要用反问句来怼你一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反问的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怒火,(甲),严重破坏和谐的气氛。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乙)。也就是说,“反问”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因此,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场景下对“反问”感到生气,是因为感觉自己被无故攻击。偶尔的“反问”B,毕竟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都有要强烈表达情感的需求,但有些人却把“反问”当成习惯,这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能好好说话?原因可能有这些:

习惯反问的人,或许本身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神经科学家布鲁斯认为:①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②和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事件一起,③构成他(她)的应激反应系统。④不过,⑤人类在学说话的过程中,⑥本身也很依赖“模仿”这种方式。因此,语言习惯会有一定的迁移性。

此外,“反问”可能是一些人的心理防御方式。他们之所以习惯用“反问”回答问题,是因为过度识别他人话语中的攻击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差”,即把一些非敌意性的表达,(丙),于是采取“反问”来防御伤害。

最后,有些“习惯性反问”可能是固定情境下的“习得性无助”。……这种情况下,人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因此更容易消极应对,用“反问”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倒数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根据语境,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补写出最后一段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不超过50个字。

22.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搜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在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时,应该把“平等”与“尊重”放在首位。

D. 大别山钟灵毓秀,成为众多人才成长的“摇篮”。

【答案】18A莫名其妙(或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不近人情);B无可厚非

19. (甲)把简单的沟通变成吵架;(乙)“反问”是指无疑而问;(丙)理解为对自身的攻击

20. 语句①修改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语句④修改为:同时(或并且)。

21. (示例)比如你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准备考试,可成绩不理想,感觉自己下的功夫都白费了,就问:“努力有用吗?”

22.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是父母或朋友在被询问时用反问句回应,明明可以直接给出答案却选择这种容易激起他人怒火、破坏和谐气氛的方式,让人觉得这种行为难以理解。故可填写“莫名其妙”或“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不近人情”。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匪夷所思: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

B处语境是说偶尔使用反问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故可填写“无可厚非”。“无可厚非”,虽有缺点,但可以原谅,不可以过分责难。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语境说的是用反问句来怼人的结果,本来是很简单的询问,结果是“激起另一方的怒火”“严重破坏和谐的气氛”,沟通变成了吵架,应填“把简单的沟通变成吵架”。

乙处,从后文“‘反问’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可以推断,这里是在对“反问”这种修辞手法进行定义式的解释,所以填“‘反问’是指无疑而问”,能够很好地引出后文关于反问作用的内容。

丙处,前文提到“他们之所以习惯用‘反问’回答问题,是因为过度识别他人话语中的攻击性”,这里是在进一步解释“敌意归因偏差”,即把非敌意性的表达理解为对自身的攻击,所以填“理解为对自身的攻击”。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句式杂糅导致陈述对象不明,在“经历”后添加“的”,明确主语为“创伤”。

语句④,关联词误用,下文内容是对上文的补充,二者共同构成了最后的结果“语言习惯会有一定的迁移性”,故将“不过”改成“同时”或者“并且”。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原文提到“习惯性反问”可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即在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所以补充内容要体现出这种努力了但没有得到预期结果从而产生无助感的情境。

比如考试,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体现了努力,与“习得性无助”中努力做事的情境相符,对应原文中提到的人在某些情况下的付出。但是成绩不理想,这让你感觉自己下的功夫都白费了,努力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产生了自我怀疑和无助感,符合“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消极情绪,进而用反问“努力有用吗?”来释放攻击性,与原文中“用‘反问’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相呼应。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

B.表示反语讽刺;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当秉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的高洁之志;又要懂得“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两句名言:“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体现的是一种坚守气节、宁死不屈、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惧牺牲的高尚情操,它意味着即便面临挑战与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与理想。如同珍贵的玉器,即便在磨砺中受损,也要葆有内在的价值与光芒,要时刻坚守不苟且的尊严与勇气。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这句话说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适时地低头并非示弱,而是一种策略,一种对现实环境的尊重与适应。它让我们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姿态,避免不必要的碰撞与伤害,从而更好地前行。

“玉碎”之刚与“低头”之柔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刚能让人在困境中坚守底线,柔能让人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刚柔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起起落落。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时机,合理抉择是秉持高洁之志还是选择低头。比如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时要坚决不屈;在面对误解、摩擦等小状况时则要能屈能伸,做到收放自如。

写作时,可以在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引出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表明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有内在联系。中间部分先分别阐述“宁做玉器被打碎”和“肯低头的人”的内涵与意义,并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加以论证,如文天祥的慷慨就义与韩信的胯下之辱等。然后重点论述二者如何在生活中平衡与融合,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面对国家大义与个人私利冲突时如何坚守,在人际交往中面对分歧如何妥协。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正确处理坚守与妥协关系对人生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人生征途上智慧抉择,实现自我价值与和谐共处。

立意:

1.坚守品质与懂得变通。

2.刚与柔的智慧。

3.始于执着,成于变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