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最近的神话研究的结论,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神话所述者,是“神们的行事”,但是这些“神们”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的产物。

原始人民的心理,有可举之特点六:一为相信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与人类一般。二为魔术的迷信,以为人可变兽,兽亦可变为人,而风雨雷电晦冥亦可用魔术以招致。三为相信人死后魂离躯壳,仍有知觉,且存在于幽冥世界。四为相信鬼可附丽于有生或无生的物类,灵魂亦常能脱离躯壳,变为鸟或兽而自行其是。五为相信人类本可不死,所以死者乃是受了仇人的暗算。六为好奇心非常强烈,见了自然现象以及生死睡梦等事都觉得奇怪,渴求其解答。原始人本此蒙昧思想,加以强烈的好奇心,务要探索宇宙间万物的秘奥,结果则为创造种种荒诞的故事以代合理的解释,同时并深信其真确;此即今日我们所见的神话。

现代的文明民族和野蛮民族一样地有它们各自的神话。野蛮民族的神话是原始信仰加上原始生活的结果,所以不合理的质素很多。文明民族的神话则已颇美丽,成为文学的泉源。这并不是文明民族的神话自始即如此美丽,乃是该民族渐进文明后经过无数诗人的修改藻饰,乃始有今日的形式。

就中国现存的古籍而搜集中国神话,我们不能不说中国民族确曾产生过伟大美丽的神话。可为什么我们的神话不能全部保存而仅余零星的片段呢?

据我个人的意见,原因有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神代诗人”的产生。神话的历史化,固然也保存了相当的神话;但神话的历史化太早,便容易使得神话僵死。中国北部的神话,大概在商周之交已经历史化得很完备,神话的色彩大半褪落,只剩了《生民》《玄鸟》的“感生”故事;至于诱引“神代诗人”产生的大事件,在武王伐纣以后,便似乎没有。自武王以至平王东迁,中国北方人民过的是“散文”的生活,不是“史诗”的生活,民间流传的原始时代的神话得不到新刺激以为光大之资,结果自然是渐就僵死。到了春秋战国,社会生活已经是写实主义的,离神话时代太远了,而当时的战乱,又迫人“重实际而黜玄想”,以此北方诸子争鸣,而皆不言及神话。然而被历史化了的一部分神话,到底还保存着。直到西汉儒术大盛以后,民间的口头的神话之和古史有关者,尚被文人采录了去,成为现在我们所见的关于女娲氏及蚩尤的神话的断片了。

中国神话在当时究曾经过何等人的采用,已经不可深考。我们现在只知直到战国——那时离神话时代至少有三千年——方才有两种人把当时尚活在民间口头的神话摭采了一些去。这两种人一是哲学家,二是文学家。哲学家方面,《庄子》和《韩非子》都有神话的断片,尤以《庄子》为多。今本的《庄子》已非原形,保存着的神话材料如鲲鹏之变,十日并出等,已经不很像神话,或者太零碎。《列子》在哲学上无多价值,但在中国神话上却不容抹杀,如太行、王屋的神话,都是很重要的神话材料,也都是被视为哲学而保存下来的。文学家采用神话,不能不推屈原为首。《离骚》和《九歌》保存了最有风趣的神话。继屈原的宋玉亦采用神话,“巫山神女”的传说和冥土的守门者“土伯”的神话,都是宋玉保存下来的可贵的材料。故综合地看来,古代文学家保存神话的功绩,实在比哲学家还要大些。他们一方面保存了一些神话,一方面自然亦加以修改,但大体说来,他们还不至于像古代史官似的把神话完全换了面相。

可以说,我们现有的神话,几乎没有一条不是经过修改而逐渐演化而来的。为什么神话会“演化”呢?因为“文雅”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这是“好奇”的古人干的玩意儿,目的在为那大部分的流传于民众口头的太古传说找一条他们好奇者所视为合理的出路。同时却又有些“守正”的人们努力要引导这些荒诞的古代传说归之于“正”,从另一方面消极地修改神话,使成为合理的故事:这便是所谓对于神话的“解释”。

中国的文学家开始采用神话的时候,大部分的神话早已完全历史化了。几千年来,黄帝、神农、尧、舜、禹、羿等人,早已成为真正的历史人物。战国以后,“好奇之士”偶而记载一些当时还活在人民口头的关于黄帝等人的“传说”,然而后代的“守正”的缙绅先生们早已斥为荒诞不经,努力把这些断片的神话再加以历史的解释。例如许多有权威的古书(如《孟子》等)明明说羿是历史人物,但《山海经》内说羿是一个天神,而《淮南子·本经训》更明明白白地说:“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这岂不是显然对于羿的历史人格挑战了么?于是就有洪兴祖的解释,以为“羿是善射之号”,罗长源及陈一中又更进一步解释“十日”,以为十日是扶桑君的十个儿子,尧使羿所射者即此。这是对于已经历史化的神话人物而遇有与其历史性相抵牾的传说时的解释方法。至于尚未受到历史化的遗在草莱的神话,就被简捷地取来作为历史了。例如盘古的神话就被直捷地当作历史材料,徐整收入了他的记载“三王五帝”之事的《三五历纪》,胡宏更收进了《皇王大纪》了。然而究竟“好奇之士”太多,缙绅先生们欲一一加以历史的解释亦能力所不及,所以一切古代史的人物,从黄帝以至禹,每人都有些“不雅驯”的神话黏附着,而因此使我们有理由可以断言禹以前的历史简直就是历史化了的古代神话。

(摘自茅盾《中国神话》,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原始人创造了神话,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试图借神的行为来解释宇宙间万物的奥妙。

B. 缺乏诱引“神代诗人”产生的激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是中国神话不能全部保存的原因之一。

C.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子争鸣,而皆不谈及神话,与当时战乱这一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D. 古人消极地修改神话,让其更加美丽曲折,成为合理的故事,引导神话归之于“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期神话涉及原始人的宇宙观、生死观,虽荒诞,但没有脱离生活经验,是探索人类思想生发的宝贵材料。

B. 人们对神话进行历史化改编和文学化修饰,一方面保存了一些神话,但另一方面又丢失了神话的一些特点。

C. 虽然中国古代神话有的被当作史料记录,有的在哲学著作中零星出现,但文学家保留了它们原来的面貌。

D. 作者认为,从黄帝至禹这些古代史中的人,虽然早已成为真正的历史人物,但身上仍保留着神话色彩。

3.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的一项是( )

A. 孔子将《尸子》中记载的“黄帝四面”(黄帝有四张脸),解释为黄帝派遣四个人去分治四方。

B. 宋元时期道教通过“关公战蚩尤”的神话,封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等。

C.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郊野交战。

D. 在《尧典》中远古天神成了圣贤,屈身为人臣,如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成了尧的掌历之官。

4. 文本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根据原文观点和下列材料,分析“西王母”神话的“演化”及其原因。

《山海经·西山经》 (成书于战国到汉代初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汉武故事》 (作者不详,疑成书于后汉) 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气。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到马边【注】有多远(节选)

林雪儿

“你去哪儿?”

“马边。”

“马边在哪?”

“小凉山区一个边城。”

“出任封疆大吏?”马格的语气带着调侃。

“差不多吧,第一书记算不算?”林修说。

“第一书记?!哈!”

“一个村的。”

“村的?你这官儿也忒小了吧?你一地道的北京人、北大高材生,工作单位是中纪委,跑去农村不耽误吗?再说农村那些事儿,你懂吗?”

“去了,不就懂了?”“去待两年,大山深处,与青山为伴,想着都美。”林修对未来的时光充满向往。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

“远到远方。”

“文艺青年一枚。”马格的话怎么听都有讽刺的味儿。

“文艺青年怎么啦?我就文艺了。”

那天,一路颠簸之后,他坐在进山的小车里,兴奋地看着一道又一道山扑面而来,一座又一座山变成低处,群峰在太阳之下如莲盛开。秋天的阳光,给迎面而来的树叶涂了亮闪闪的光,林修睁着眼,看满眼的绿,闭着眼,梦里也是绿的。醒来,下雨了,但还是一道又一道的山,仿佛无路了,峰回路转,又有一座山在前面,山生长着山。这重重叠叠的山会把他送到怎样的远方呢?离开北京时表哥马格的话,反复回响在林修耳旁。司机好像很喜欢听一首名叫《万物的签名》的歌,一直重复着。

……

刚刚入冬,山里的天气就冷了。村委会修好以后,金雨生和李克住进了村委会,林修仍然住在曲别大叔家。村小学校的修缮与扩建也在进行,林修说必须加快建设,争取在明年下半年,雪鹤村的孩子们能不出村就上学。曲别拉迪说修几间教室很容易,学生在哪里?教师又在哪里?林修说招。拉迪说他不清楚情况,有哪个师范毕业的学生愿意来山里工作,他们一来可没有回到城市的期限。林修想起市级医院定向培养雪鹤村村医的事,教师可不可以定向培养?林修想这个问题不仅是雪鹤村的,是马边所有的山村小学的,也是中国所有山区的。他设计了一张表格,交给在乐山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在大学生中做调查广泛征求意见。

林修问金雨生和李克:“我们来这山里两年,再回到单位,也许原来的同事升职了,人脉广了。你们后悔吗?”

金雨生和李克说:“不后悔。你呢?你后悔吗?”

林修说:“不后悔。在北京的时候,我也许不好意思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在这里,前线对吧,可以这样说吗?由不得要生出使命感来,因为与你们在一起。”

三个人的手又叠在一起,他们记得初来的那一天,他们的手叠在一起,是刚开始的喜悦,而今天三个人的手叠在一起,才真有战友的味道了。

林修和金雨生、李克商量,为了确保明年学校能够开学,决定在全县有学校的村庄选拔一批人去乐山定点培训。具体怎么选送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定。

林修回到村里,说了县里的决定,可选谁呢?他们商量,说那就考试吧,择优录取。

林修说既然是考试就通知愿意参加的人都来。他们在村委会贴出通知,金雨生出了题,其实都是简单的语文与数学。考试那天,来了好些青年。

雪鹤村的冬天多雾,整天雾茫茫的,难得看到太阳,特别阴冷,人和土地都早进入了冬眠。快到年底,林修和金雨生们的工作也进入另一种模式。今天这个单位要扶贫资料,明天那个单位要扶贫人数,还有每天的驻村工作日志台账,加上不断来访的各方热心扶贫的社会人士。他们来自不同的级层,侧重点不一样,又希望能为扶贫事业做点事,每次发言稿都认真对待,有时候,三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准备资料,连中午饭都是端进去吃,一天下来,手脚都有些僵硬。

他们在村委会外面做了宣传栏,把村里的基本情况,扶贫资金的应用,各种产业都写在村务公开栏里。村民们都冷得躲到火塘边时,村委会的灯还亮着。村民们回家抱来了干柴,就在院坝里架起柴火,大家蹲着烤火,火光把人的脸映得红彤彤的,大家说一些笑话。有人提议说:“林书记,你给我们说一说北京吧。”

说说北京,这话把林修难着了,北京从何说起呢?说高楼林立,说长城雄伟,说国家歌剧院,这些离村民们太远了。

林修说:“有去过北京的,举个手。”都说没去过。

林修看了看时间,快十一点了,问大家:“现在晚不晚?”

一个年轻人说:“半夜了,以往我们早睡了。”

林修说:“你们都觉得现在很晚了对吧?但我告诉你们,这个时候,在北京很多的写字楼里,许多年轻人都还在上班。拼,都怀揣一个梦想,想有一个好的前途,必然会付出。”

“北京有高楼,更重要的是有梦想。在古时候,北京叫幽州,是契丹的一个藩镇,就在那个时候有了马边这个边城。马边与幽州相比,面积小不了多少。时代走到今天,幽州变成北京,相信大家也看了电视,北京已经成为世界大都市。你能想到的北京都有,你想不到的北京也有。而马边还叫马边,时光在这里停了似的。党和国家发现了这个问题,派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让马边的人们也能享受到国家富了带来的福利。等路修好了,房子修好了,发展养殖、观光茶园果园、农家旅游,都可以试试。我们并不是只是给你们钱,而是要给你们自己赚钱的本领。好的更好,贫困的变好,这才是我们来的目的。”

大家拍起手来,有人说:“林书记,真的会有新房吗?”林修说:“会有的,但我们必须拼。”

林修把自己说得热血了,待人散去,他便回到曲别大叔的家,曲别拉迪的屋子还亮着灯,他在写作。林修看了看手机,有信息:“在高楼灯光里,想念你的森林。”林修回说:“人睡了,万物醒来。”

(有删改)

【注】马边:即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西南边缘小凉山区。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林修与表哥马格的对话中,表哥调侃和讽刺的态度,表明他对林修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侧面反映扶贫攻坚工作的艰难。

B. 修缮扩建雪鹤村小学时,为解决师资和生源问题,林修借鉴村医培养经验,设计表格,通过调查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他的工作智慧。

C. 小说中两次写到“三个人的手叠在一起”的细节,表现出三人到马边后的情感变化过程,展现了他们志同道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D. 小说中希望“说一说北京”的村民们与《哦,香雪》中的“香雪们”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对现代文明和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修进山时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兴奋与激动的心情,也引发了读者对扶贫工作者到达马边的小山村后工作与生活情形的想象。

B. 小说多处采用对话形式讲述故事,如围炉烤火的情节通过写林修与村民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环境特点,情节也更紧凑集中。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不受时空限制,比较自由地反映生活,展示了事件发展的过程,人物的书写空间更大。

D. 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如结尾的留白意蕴深远,隐晦表现出林修在城市中的感情牵绊,点明了他来马边参与乡村建设的原因。

8. 小说表现了北京到马边的“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远”的丰富内涵。

9. 阅读文本,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带来的力量,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试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车赠杨诲之①

[唐]柳宗元

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焉而告之曰:“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工之为功也,不攻则速败。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曰:“然。”

曰:“是一车之说也,非众车之说也,吾将告子乎众车之说。……其类众也。然而其要,存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也。是故任而安之者箱;达而行之者轮;恒中者轴;挶而固者蚤②;长而挠,进不罪乎马,退不罪乎人者辕;却署与雨者盖;敬而可伏者轼;服而制者马若牛;然后众车之用具。

今杨氏,仁义之林也,其产材良。诲之学古道为古辞冲然而有光其为工也攻。果能恢其量若箱,周而通之若轮,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摄之以刚强若蚤,引焉而宜御乎物若辕,高以远乎污若盖,下以成乎礼若轼,险而安,易而利,动而法,则庶乎车之全也。……凡人之质不良,莫能方且恒;质良矣,用不周,莫能以圆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遇阳虎必曰诺,而其在夹谷也,视叱齐侯类畜狗,不震乎其内。后之学孔子者,不志于是,则吾无望焉耳矣。”

诲之,吾戚也,长而益良,方其中矣。吾固欲其任重而行于世,惧圆其外者未至,故说车以赠。

材料二:

名二子说

[宋]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材料三:

【注】①杨诲之:柳宗元原配夫人杨氏之弟。②蚤:车辐与车辋(车轮的外圈)的联结部分。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诲之学A古道B为C古辞D冲然E而有F光G其为工也H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轴,本义为车轴;引申为可旋转之物,如《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的“轴”即为此义。

B. 辕,车辕,车前驾牲畜的横木,与成语“南辕北辙”“改辕易辙”中的“辕”意思相同。

C. 辐,连接车辋和车毂的直条,和《老子》中“三十辐共一毂”的“辐”意思相同。

D. 轼,车箱前面供人凭依的横木,《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的“轼”指这一构件。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车赠杨诲之》借车子应材质精良、器具坚固且外圆内方,来喻指人处世应修养自我、保持方正、圆融通达。

B. 柳宗元在《说车赠杨诲之》中赞扬了孔子面对在夹谷中像痛斥狗一样痛斥齐侯阳虎时,也能做到谦恭守礼。

C.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两篇文章都保持了“说”的说理特征,柳文还融入了赠文的特点,与《师说》相似。

D. 《名二子说》解释了给两个儿子取名都与车有关的缘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希望。文章短小凝练,富于哲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匪箱不居,匪轮不涂。吾子其务法焉者乎?

(2)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14.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轼”,也借此表达了对晚辈期许,但二者侧重点不同,请简析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①

高适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②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③。

【注】①沈四山人:即沈千运,与高适交好,后隐居濮上。②卖药:汉代真隐士韩康在山里采药卖钱。③东晋名士桓温与殷浩齐名,而桓温曾要与殷浩比高下,殷浩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友即将在气候已寒时节返还深山,诗人即景起兴,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慨。

B. 诗歌七、八两句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山中自在美好的寻常景象。

C. 诗人将好友与韩康作比,以风趣的口吻调侃好友既富有又延年益寿的隐居生活。

D. 本诗采用了古体诗的形式,句式长短不一,转韵相对自由,语言表达明快流畅。

16. 诗人对沈千运“隐逸深山”的做法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在乡下看到一片果园硕果累累,问及缘由,管理员谦虚地引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明自己只是不损伤果实,并无其他诀窍。

(2)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市场繁荣、居民富足的角度写出了钱塘的华丽奢侈。

(3)“玉”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唐诗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和一般词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是造句的单位,在句子当中充当一定的成分,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但是,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一般的短语(词组)是词和词临时性的组合。成语不同,它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意丰富深刻的整体。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这是成语和一般词语不同的地方。所以,成语的修辞作用和一般词语既有一致之处,又不完全一致。概括来说,主要有:

一是意蕴深厚。如前所说,成语是一个含意丰富深刻的整体,许多又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以及表现了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结晶的俗语,所以文化含量高,意蕴深厚。

① 。一般词组常常包含许多多音词,尤其是双音词;而成语则多由单音词构成,而且很少运用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因而显得十分精练。由于成语言简意赅,所以新闻标题也经常引用。

三是生动具体。② ,往往依赖于特定语境的配合;成语不尽相同,它是由几个词组成的一个整体,带有描写性,自身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感受。

四是风趣诙谐。有的成语不仅文字精练,而且风趣诙谐。例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鼎沸”,形容水在鼎里沸腾的样子,“人声鼎沸”一般用于人声喧闹嘈杂。文中用这一成语形容孩子们在老师严厉督促下“放开喉咙”的读书声,带有夸张意味,语言幽默。

五是新鲜别致。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一种比喻义。但是人们在运用时,有时不取其比喻义而取其字面意义,因而显得新鲜别致,引人入胜。

18. 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比喻义的现象,下列选项不符合该特点的一项是( )

A. 落叶归根 B. 风雨同舟 C. 引狼入室 D. 哗众取宠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有“一般”,说说二者用法与表意上的不同。

(1)成语和一般词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2)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21. 成语言简意赅,可用于新闻标题、活动主题等。启智中学即将举办阅读节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拟定一个活动主题。要求:恰当使用成语,彰显学校元素,不超过10字。

启智中学阅读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特举办此次阅读节活动。二、活动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参与人员 启智中学全体师生。……

22. 为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中所指成语的修辞作用,请借鉴文中画波浪线的分析示例,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则对加点成语的修辞作用进行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湖南怀化被赞“听得懂话”(即听得懂顾客需求)的理发师李晓华,凭借精湛的技艺、实惠的价格和真诚的服务,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各地网友纷至沓来,在店门口排队等待剪发。面对大家的夸赞,她谦虚地说:“不要叫我人民的理发师,叫我‘听得懂话’的理发师就好了。”她走红后也带火了周边的生意,不仅当地文旅部门到现场宣传特产,理发店前也出现了特色美食街,网友戏称李晓华的店为“怀化5A级景区”。

但同时,她也受到了同行“定价低,拉低了行业标准”的质疑;面对记者,她无奈坦言,压力太大了,真的想休息几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任选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2025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2. C3. B

4. 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本从神话的产生、特点到中国神话的保存、演化、解释,层层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②大量运用例证法,举古代作品对神话的保存、古人的解释等例子,丰富典型,易于理解,论证充分有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又不乏生动活泼之处。如“大概”“一部分”“消极地”等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披上了绮丽的衣裳”“这是‘好奇’的古人干的玩意儿”等语句的使用。

5. 演化:①西王母由半人半兽到外貌不详,由“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凶神变为有“不死之药”的吉神。②西王母由居住在玉山变为在人间的宫殿活动,有了人类生活的特点。③《汉武故事》有了具体的情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原因:①后代人不满于祖先的原始思想,又热爱神话,根据当时流行的信仰和生活特点进行了修改。②文人的藻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B 7. D

8. ①空间距离遥远:北京与四川小凉山区的边城马边相距甚远。

②环境差异巨大:北京是开放繁荣的首都,马边是少数民族聚居、深度贫困、封闭落后的偏远山区小城,自然环境不同,文化差异显著。

③工作任务艰巨:要彻底改变马边贫困落后的面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完成整个国家的扶贫攻坚任务,任重道远。

9. ①选取脱贫攻坚这一现实题材进行创作,马边、乐山、北京、中纪委等都是真实的存在,填写驻村工作日志台账等情节是现实生活中会真实发生的。小说以小见大,艺术地反映了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

②小说通过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刻画了林修的形象,他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第一书记”的代表,真切地体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的担当、情怀和智慧,彰显了时代精神,血肉丰满,感人至深。

③小说环境描写生动细腻,真实地再现了小凉山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点,也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风貌。激发人们改变贫困落后地区面貌的斗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 BDG 11. B12. B

13. (1)没有车箱不能装载,没有轮子不能行路。您可以专心效法车子吗?

(2)天下的车,没有一辆不是沿着车辙而行的,而论及车子的功劳,车辙不参与其中。

14. ①柳文强调车轼“敬而可伏”“下以成乎礼”,表示希望杨诲之能够行为合乎礼节,令人敬服。

②苏文强调车轼是车子上必不可少装饰,希望苏轼懂得掩藏锋芒,不要过于扬才露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

16. ①好友将返回深山,虽有离别的不舍,但诗人仍以“识君心”表达了对友人志趣的理解和尊重;

②诗人认为“人生老大”应顺应心意,对友人能恣意洒脱、选择隐居深山并乐在其中的做法表示羡慕与赞赏;

③以殷浩的典故表明对友人与世无争、淡泊从容品德的敬佩。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不抑耗其实而已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 D

19. 示例:①二是文字精练 ②单独的词显得生动

20. (1)句中的“一般”作定语,“普通”的意思;(2)句中的“一般”作状语,“通常”的意思。

21. 示例一:开卷有益,书香启智

示例二:博览群书,启智增慧

22. (1)“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的生死关头,国民党反动派不去“把鬼子赶出去”,却“急于进攻边区”,语段用这一成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党反动派这样做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2)“得胜回朝”原指作战胜利返回京城。后泛指大胜而归。也形容胜利者踌躇满志、洋洋得意的样子。语段用这一成语形容某些人吓人成功后的得意,带有讽刺意味,风趣诙谐。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湖南怀化被赞“听得懂话”(即听得懂顾客需求)的理发师李晓华,凭借精湛的技艺、实惠的价格和真诚的服务,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各地网友纷至沓来,在店门口排队等待剪发。面对大家的夸赞,她谦虚地说:“不要叫我人民的理发师,叫我‘听得懂话’的理发师就好了。”她走红后也带火了周边的生意,不仅当地文旅部门到现场宣传特产,理发店前也出现了特色美食街,网友戏称李晓华的店为“怀化5A级景区”。

但同时,她也受到了同行“定价低,拉低了行业标准”的质疑;面对记者,她无奈坦言,压力太大了,真的想休息几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任选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属于材料作文,材料来自“听得懂话的理发师”的热点新闻。这则材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李晓华被赞“听得懂话”;②李晓红带火了一座城;③李晓华受同行质疑,压力很大。

要求写“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我们应看到“但同时”带来的语意转折,整个事件为:李晓华被赞,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引发了现象级的轰动效应,但遭到了同行“定价低,拉低了行业标准”的质疑,李晓华深感压力太大。

我们可以给李晓华支招,在“怎么做”上做文章,提醒李晓华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坚守初心,不惧压力,坚守匠心,继续做人民的理发师,坚持正道直行。

我们也可以思考李晓华为什么遭质疑?行业标准到底是什么?行业标准不是由高价位来决定的,而是由精湛的技艺、实惠的价格和真诚的服务这种为人民所认可的要点为标准的。由此可知,李晓华非但没有拉低行业标准,反而提升了行业标准。而且,李晓华十年来理个发,都是30元,坚持不涨价,这个价当然不算最低的,但起码是公道的。李晓华本人回应称:“这个价格不低,我定这个价就只值这个价。”为什么以前没有受到同行定价低的质疑,如今火了就遭受质疑了呢?这个“质疑”恰恰佐证了,真正让李晓华遭受同行质疑的,不是价格,而是真诚的服务、懂顾客的需求的神力与奇效,这正是很多理发师所做不到的点,这也是李晓华对美发行业潜规则的挑战与整顿。李晓华的成功对于激励普通人追求梦想、提升行业水平的重要意义。换言之,价格公道,也是真诚做生意的表现。由此,“真诚”再一次被强化,我们可以赞颂真诚,要李晓华坚守真诚的服务,用真诚回击质疑,抵御压力。还可以反思行业浮躁加剧,急功近利,服务质量下滑,职业精神被冲击的乱象。

我们还可以思考李晓华的压力。李晓华坦言压力过大,她的压力来自于哪?有来自同行的质疑,自古同行竞争,“相轻”而不“相亲”;有来自网络带来的泼天富贵,各地网友纷至沓来,排队等待剪发,天天爆单让她觉得压力陡增;有来自凭一己之力带火了一座城,打造了一个“怀化5A级景区”的荣耀,李晓华作为城镇名片,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肩上多了社会责任与担当。理性看待质疑与压力,有质疑才会有行业的进步,有压力才会有更大的动力。

但,又因为写作要求里明确指出“任选一个角度”,这就让没有从材料的整体性去分析前后逻辑关联,只抓住了李晓红走红的三个原因中的任意一个,如写“精湛的技艺”的努力主题,写“真诚的服务”的真诚主题,或者写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与回馈的主题,文旅宣传要把握契机的主题,网络下的流量密码和流言蜚语,流量时代的利益博弈,网络炒作的利弊,网红乱象的反思等主题也成为了可行立意,毕竟它们都是来自材料中的角度。

但需要提醒的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立意,剑走偏锋,断章取义,算不上最佳立意、优秀立意。

听话听音是表象,真诚才是必杀技    

听话听音固然是沟通的基础,但真诚才是人际交往中最锋利的武器。近日,怀化理发师李晓华因其对顾客要求的敏锐捕捉和真诚回应,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人民的理发师”。然而,真正让她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的,并非仅仅是她善于倾听的耳朵,而是她那颗真诚待人的心。

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晓华凭借真诚,不仅让自己的理发店门庭若市,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反之,若以虚伪和欺诈之心待人,最终只会招致信任的崩塌和事业的衰败。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真诚之心相待,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将更加和谐,矛盾与误解也将大幅减少。

然而,在现实的利益诱惑面前,保持真诚之心并非易事。许多理发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顾客的真诚关怀,转而采取高价、不透明的收费策略,甚至不顾顾客的真实需求,强行推销所谓的“潮流发型”。这种理发乱象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理发师产生了畏惧和不满。而李晓华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她用真诚之心温暖了顾客的心田,也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稳定的客源。

真诚的付出是值得的。正如《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一样,他踏踏实实地种好每一棵树,不追求速成和捷径,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样地,李晓华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诚的力量。她专注于提升技艺、优化服务,以实惠的价格和精湛的手艺赢得了顾客的青睐。这种真诚不仅让她在理发行业中站稳了脚跟,更让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李晓华的成功并未能完全改变理发行业的乱象。一些同行不仅不向她学习,反而对她进行抨击和诋毁。但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并未能削弱李晓华真诚的力量,反而让她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她的技艺和服务,更在于她那颗始终如一的真诚之心。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如何营造一个真诚的社会风气。只有让真诚之风吹进每个人的心里,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真诚的力量和美好。愿我们都能像李晓华一样,保持真诚之心,用实际行动去传递和弘扬真诚的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评点:内容上紧扣材料,提出“真诚才是必杀技”的论点,符合题意,一等上记19分;表达上文气顺畅,逻辑严密,联系生活实际,记19分;发展等级从“论述深刻”方面记18分。合计:55分。

以匠心独运,绘服务华章

在湖南怀化,一位名叫李晓华的理发师以她“听得懂话”的特质,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迅速崭露头角。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实惠的价格和真诚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甚至带火了周边的生意。然而,正如阳光背后必有阴影,她的成功也引来了同行的质疑和生活的压力。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看待?

李晓华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她的匠心独运。在服务行业,能够“听得懂话”实属不易。这不仅需要对顾客需求的敏锐洞察,更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真诚服务的心。李晓华正是凭借这份匠心,为顾客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服务体验,从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她的成功,正是对“服务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

然而,李晓华的成功也引来了同行的质疑。他们认为李晓华的定价过低,拉低了行业标准。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行业的标准究竟应由谁来定义?是那些固守陈规、不愿改变的既得利益者,还是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新势力?李晓华以实际行动证明,服务行业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市场需求和顾客满意度而不断提升的。她的低价策略并非恶性竞争,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当然,李晓华的成功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对媒体的关注和同行的质疑,她坦言自己压力很大,甚至想要休息。这让我们看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不易。然而,正是这份压力和挑战,推动着她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服务境界。

李晓华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无论身处何种行业,我们都应秉持匠心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顾客的青睐。其次,我们应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行业规则,敢于创新和实践。正如李晓华以低价策略颠覆行业标准一样,只有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应学会在压力和挑战中成长。面对生活的重压和事业的挑战,我们不应退缩和逃避,而应勇敢面对、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总之,李晓华以她的匠心独运和服务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汲取她的力量和智慧,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追求卓越!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高考新闻

高考新闻排行榜